临海:创新开展涉农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
近年来,临海市在全省首推涉农领域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探索形成“全方位、全过程、全领域”的现代化农事服务体系,有效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强化体系构建、要素注入,提升农事服务效能。一是集成资源,夯实农事服务基础。出台《临海市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细化农业用地、建设资金、金融保险等政策,为农事服务体系提供强力支撑。二是科学布局,建设农事服务矩阵。出台《临海市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建设规划(2022-2027年)》《临海市农事服务中心规划布局方案(2024-2027年)》等文件,谋划“4+6+50”的农事服务矩阵,即4个省级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6个区域农事服务中心以及50个示范性农事服务站点,实现水稻、西兰花、柑橘等特色产业全覆盖。三是主体多元,共建农事服务中心。探索“农事服务中心+国资国企+农户”“农事服务中心+村集体+农户”等共建模式,引导国资国企、农机企业、专业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等建设农事服务中心,推进试点村整村托管。引导各类涉农企业向农业服务业延伸,构建“科技+服务”模式,推进农机装备公司积极参与农事服务建设。
强化产业支撑、主体培育,拓宽平台发展路径。一是产业主导,创新多元服务模式。以水稻、西兰花、柑橘等全产业链为主导,应用智能化农机、自动化生产线、物联网感知分析系统等先进技术,建立健全智能化农事服务体系,提供“保姆式”全程托管、“菜单式”多环节托管、“点单式”单环节托管等多种服务模式,实现“1+X”综合服务功能。如依托临海市惠丰农事服务中心建成“水稻+西兰花”稻经轮作创新服务基地,提供全程机械化托管式农事服务。二是主体培育,促进服务提质升级。加大农事服务培训力度,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格局。培育了国家级示范性合作社10家、省级示范性合作社20家、省级示范性家庭农场5家、农业龙头企业53家,台州翼龙绿色农产品有限公司入选全国蔬菜初加工机械化典型案例,山地轨道车入选全国农机化技术推广典型案例。三是智慧赋能,拓宽服务共享平台。搭建由农业产业需求为牵引,“政府+农机企业+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为架构的农事装备共享平台,建立“科研院所+农机企业”农机装备研发机制,以农机作业补贴等形式,推进新型农机装备推广应用,以订单服务等形式,提高使用效率,保障农事服务装备有效供给和共享。如临海市惠丰农事服务中心联合浙江大学团队、台州市集英农林科技有限公司,研制出西兰花高效移栽机、智能采摘机,通过社会化服务推广,实现每亩生产成本下降300元,降幅在10%以上。
强化运营管理、功能拓展,放大服务共富效应。一是标准嵌入,建立高效运行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化农事服务标准体系,制定《水稻农业社会化服务规范》《西兰花农业社会化服务规范》《柑橘产后处理服务规范》等规范,细化建设主体、基础设施、装备配置、服务能力等要求,以“标准化+”的催化效应确保农事服务中心高效服务、规范运行、可持续发展。二是功能拓展,优化农事服务供给。农事服务中心在农闲时间,免费组织村民培训,开辟农耕文化、农业科普、农业观光新路径。加强农产品营销和品牌建设,以农事服务中心为纽带,形成“品牌效应+网络购销”的发展机制。加快“三支队伍”建设,启动“帮农客”倍增计划,邀请职能部门专业人员加入助农“朋友圈”,打造“县级培训基地+镇街服务中心+村企培训点”三级技能平台,已有“帮农客”队伍50支,成员759名,培育技能型人才1500余人。三是利益联结,延长农事富农链条。建立“农事服务中心+村集体+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推动村集体和农户以土地、货币、资产、劳力等单一或组合方式入股分红;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扶持和培育,引导农事服务中心为低收入农户提供免费代耕、代种、代收、代销等服务,助力低收入农户增收。
本版稿件由省委农办秘书处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