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秋凉时节这种病高发
秋凉时节,带状疱疹进入高发期。带状疱疹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性皮肤病,患者除了容易出现皮肤水疱破溃,还常伴有剧烈疼痛。专家提醒,秋冬季昼夜温差大,易引发感冒等呼吸道疾病,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潜伏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易被激活,引发剧烈疼痛。
免疫力下降是主因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皮肤病。该病毒在儿童时期感染水痘后,会潜伏在人体神经节中。与水痘不同的是,带状疱疹并非“一次中招,终身免疫”,随着年龄增长,免疫功能逐渐下降,病毒会再激活并引发带状疱疹。当人体因寒冷、疲劳、压力、衰老或患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原因导致免疫力下降时,病毒便会重新激活,沿神经纤维蔓延至皮肤,引发簇集性水疱和剧烈疼痛。
秋冬季是感冒、流感等呼吸道感染高发季节,进一步增加了病毒复活的风险。临床数据显示,50岁以上人群、女性以及存在慢性疾病的人群更易在寒冷季节发病。还有就是劳累,比如经常熬夜,所以现在年轻人越来越多患带状疱疹。
“后遗神经痛”不容忽视
带状疱疹最典型的症状是身体单侧出现灼热、电击或针刺样疼痛,随后在相应区域出现红色斑丘疹,并迅速发展为成群水疱。疱疹沿神经走向分布,常见于胸腰部、头面部(尤其是三叉神经区域),也可发生在四肢、颈部和耳周。值得注意的是,疼痛往往先于皮疹出现,容易误诊为心绞痛、偏头痛或关节痛。患者还可能伴有轻度发热、乏力、头痛等全身症状。如三叉神经眼支受累,可能引发结膜炎、角膜炎甚至影响视力;耳部疱疹则可能导致面瘫、听力下降。
约20%的患者,尤其是50岁以上人群,在皮肤疱疹消退后仍会遭受持续性疼痛,即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这种疼痛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表现为烧灼痛、跳痛、麻木或痛觉超敏。长期疼痛会严重影响睡眠、情绪和生活质量,导致焦虑、抑郁甚至社交隔离。
早诊早治是关键
专家提醒,一旦出现带状疱疹疑似症状,应尽早就医,发病72小时内是黄金治疗窗口。及时使用抗病毒药物可有效抑制病毒复制,结合镇痛药和神经修复药物,能显著降低PHN的发生风险。对于顽固性疼痛,可采取超声可视化下精准神经阻滞、脉冲射频或脊髓电刺激等介入治疗方式,阻断疼痛信号传导。带状疱疹在急性期有一定传染性,所以在急性期跟皮疹相接触的内衣要单独洗,原则上“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是经过呼吸道飞沫传播的,因此也建议跟家人分开、隔开。
预防方面,除了防寒保暖、均衡营养、规律作息以提高免疫力外,接种疫苗是最有效的手段。专家推荐50岁以上人群接种重组带状疱疹疫苗,其保护效率可达90%以上,即使曾经患过带状疱疹仍可接种,预防复发。金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