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土特产”成为农民增收“金钥匙”
□特约评论员 胡弋弋 杨志文
前不久,农业农村部等十部门联合发布促进农产品消费实施方案。这既能点燃市场消费热情,让消费这架“马车”跑得更快更稳,又能给农业装上“升级引擎”,让田间地头长出的作物实实在在充实农民的“钱袋子”。
当前,人们对农产品的要求日益提高,品质是“土特产”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消费者的核心诉求。实现农产品优质优价,前提是“优质”能被清晰识别、“优价”能让农民受益。这就要求我们强化品牌建设,让“土特产”有“名”有“实”。地理标志是农产品的“金字招牌”,要推动建立“地理标志+企业品牌”的双层培育体系,对地理标志产品实行品质分级,让生产者“按质定价”,消费者“按级购买”。
创新是“土特产”的关键活力源。这体现在种源研发、种养技术、精深加工、营销方式等方面的突破上,有创新才能打开农产品更广阔的消费空间。同时,安全是“土特产”的基础生命线。建立严格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安心,让农民卖得有底气、增收有保障。
“土特产”虽好,但也怕“巷子深”。通过促进产供销精准衔接、发挥电商平台优势、开展产销区域合作等创新流通端,可以搭建起“线上+线下”“产区+销区”的立体流通网络,为“土特产”架起通向大市场的“高速路”,确保“鲜达舌尖”。近年来,“村超”“村BA”等乡村赛事走红,意外带火了当地农特产品,这说明消费场景的创新能让“土特产”与消费者产生情感共鸣,进而激发消费欲望。电子商务、网络直播等新业态已成为农产品上行的“加速器”,它们不仅缩短了农产品流通链路,还能增加销售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借助大数据实现“以销定产”。
消费的本质是“体验”,“土特产”的魅力在于其背后的乡土气息、生态价值、文化故事。通过组织专题科普宣传、强化品牌引领、推进农文旅融合、加快内外贸一体化等激活市场端,可以推动“农业+”的跨界融合,让消费场景从“买产品”向“享生活”升级。健康消费让“土特产”有了“附加值”。将农产品消费与国民健康战略相结合,可以打开全新的消费空间。农文旅融合让“土特产”有了“故事感”。通过打造农文旅综合体,游客不仅能品尝到地道的“土味”,还能参与农产品采摘、加工等,提升体验感和消费欲。内外贸一体化让“土特产”有了“国际范”。推动农产品走出国门,不仅能拓展消费市场空间,还能让世界品尝到中国味道、感受中国文化。
推动政策落地,才能让“土特产”行得稳、走得远。增进利益共享,让农民真正得实惠。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推广“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让农民分享更多收益。推广“消费者直连农户”的社区支持农业模式,通过预付制让农民获得稳定收益,消费者获得新鲜产品,互惠双赢。拥抱数字技术,让“土特产”插上“智慧翅膀”。进一步扩大浙农码覆盖率,让消费者通过扫码即可查看种植、加工、流通全链条信息。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强消费动态和趋势分析,帮助农户优化种植结构,避免“果贱伤农”。同时,让消费者“云游”产地、“云参与”种植和加工,提升体验感和互动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