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订单,架起农户与市场对接桥梁
□见习记者 金飞
时值深秋,泰顺县罗阳镇南山岭头的金丝皇菊含苞待放,月底将迎来盛花期。花农们正忙着田间管护。浙江山友天然食品有限公司技术员穿梭在田间地头,为农户讲解花期管理要点。“订单早已签好,就等开摘了!”村民包学应仔细检查花苞长势,脸上满是期待,“我们只管把花种好,不用担心销路,有公司保底收购。”
山友食品公司是一家泰顺本土企业,其探索的订单农业惠农之路已走过20多年。该公司副董事长徐兵说,公司通过与2000多家农户建立“联户工坊”,提供种苗和技术,承诺保底收购农产品,一次性解决农户“种什么、怎么种、卖到哪”的顾虑;还创新“三商一体”模式:线下布点76家门店,线上自建平台,并进驻淘宝、京东等,把店商、电商、服务商拧成一股绳,让产业增效、农户增收。
“我们会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品种,去年金丝皇菊的市场反响一般,今年就将百香菊的种植比例提上来,谋求更好的销量和收入。”徐兵介绍道。
同样得益于订单农业模式的还有桐庐县百江镇联益家庭农场。该农场负责人表示,通过订单农业模式,农场与杭州大隐海纳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杭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建立合作关系,市场需要什么、农场就种什么。今年,农场种植贝贝南瓜、丝瓜、玉米和茄子等农作物达250多亩,产值迈向百万元大关。同时,农场雇了30余名本地村民,去年这些村民人均增收超3万元;农场每年把8%的利润分给所在村的村集体,促进村集体和农民增收。
订单农业的实践路径并非千篇一律。眼下正是香榧收获季,在新昌县小将镇,村民们并肩坐成一排,指尖一掰一扭,青壳“咔嚓”裂嘴,饱满的香榧果便簌簌滚进竹篮。在小将镇,“公司+基地+农户”的香榧产业发展模式已日趋成熟。新昌县康益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当地香榧产业的“领头羊”,公司把零星山地流转整合,统一种植,派技术员蹲点指导,再通过品牌运营把香榧卖到全国。村民一边在基地务工赚薪金,一边以土地入股分股金。公司相关负责人俞立清介绍:“目前公司有1500亩香榧进入集中采摘期,采摘期将持续近一个月,这段时间每天用工可达150多名。”
在小将镇,香榧产业已成为带动低收入农户增收的有力载体。镇里与县生态林业发展中心和第三方管护公司联手,由17名低收入群众担任护林员,负责香榧林的管护和巡林工作,另有20余人作为临时用工随季上岗。靠管护、巡山两项工作,人均年增收6000元。
一纸订单,连接着田野与市场,成为驱动产业升级、促进农民增收的强力引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