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韵悠悠话重阳
熊轲
□生活时空 熊轲/文
“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天高气爽,菊香萦衣,又到重阳节。在唐朝,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市井百姓,在重阳节这天,都会举行盛大的节日活动,享用丰盛的节日美食。品读唐诗,就能从丹青翰墨中,窥探到盛唐时期重阳风俗的魅力,一睹唐朝的重阳节气象。
王维十五岁时写下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抒写重阳情怀的千古名篇,其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中展示的便是重阳节登高和插茱萸两个重要的习俗。
登高是重阳节最具代表性的活动,是深入人们意识当中的重要风俗。重阳时,清气上升,浊气下降。人们早早约上亲朋好友,在山间畅快游玩,饮酒唱酬,享受阳光和山水,祝愿亲朋长生长寿、幸福快乐。登高在不可逆转的时光中,成了一种美好的慰藉。山水诗人谢灵运为登高寻得乘清气而升天的美好境界,甚至发明了登山木屐,被后人称之为“谢公屐”。这在唐人的丽藻中,成了寄托文人雅士风度及对山岳无限崇拜的重要意象。唐代诗人令狐楚也在诗中写道:“谢公秋思渺天涯,蜡屐登高为菊花。”在人文与自然相互融合的背景下,重阳节有了在山间郊外喝菊花酒和唱酬今古的文化活动;有了与“踏青”对应的“辞青”民俗习惯;有了“登高寻九节菖蒲”和“登高山带回雷电火种”的奇妙传说。这些寄托着人们渴望免灾避祸、长久长寿的朴素愿景,对后世的影响悠长而深远。
“云木疏黄秋满川,茱萸风里一樽前。”在重阳节这天,人们会在登高途中,将茱萸插戴在头上,或将茱萸果磨碎放入布囊中,而后又佩戴在手臂上。相传,这种民间习俗最早出现在东汉时期,到了晋代已成为传统节日文化,至唐代盛行开来,所以重阳节亦有“茱萸节”的叫法。
唐朝政治家、文学家张说有诗言:“西楚茱萸节,南淮戏马台。”一方面说明了插茱萸的习俗主要在黄河中下游、长江、淮河等区域流行,另一方面说明了插茱萸成了重阳节习俗的主要标志。
孟浩然在《九日得新字》中曰:“茱萸正可佩,折取寄情亲。”佩戴茱萸有相思团圆、家庭和睦的寓意,展现出人们对亲情的重视。
郭元振在诗中也写道:“辟恶茱萸囊,延年菊花酒。”古人认为,茱萸具有消灾消祸、辟邪祈福的作用,因此茱萸便有了一个“辟邪翁”的雅号。其实,在平凡的岁月中,心间常怀平安康乐、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景,便觉得真情温暖,快乐十足。
斟杯菊花酒,渐渐醉了清秋时光。细品唐诗里的重阳风韵,发觉人们对重阳节的特殊感情在血脉中代代传承。人们在丰富多彩、情趣盎然的风俗活动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由衷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