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元:奏响特色产业“富农曲”
李曜清 叶敏
![]() |
![]() |
![]() |
![]() |
□本报记者 李曜清/文 叶敏/摄
“这条自动化生产线可年产1000万个优质菌棒,能满足400余户菇农的种菇需求,生产效率比传统人工操作提高75%以上!”记者日前在庆元县精创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采访时,公司副总经理叶文斌介绍,通过菌棒、料棒集约化生产,可大幅降低种植成本,菇农因此户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
作为“中国香菇之乡”的庆元县,食用菌年交易量约占全国干菇生产总量的五分之一。近年来,庆元县以争创共同富裕示范区山区范例为目标,立足食用菌、竹木等传统主导产业,抓住山海协作发展良机,大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做实做细“土特产”文章,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023年前三季度,该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074元,同比增长5.3%。
焕新,山里货变成“香饽饽”
“我们的香菇可以做刺身生食!”在浙江鼎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行政主管董晓红向记者“炫耀”:“别小看这一小盒香菇,因为我们解决了远途运输保鲜的难题,可以在24小时内直达杭州、上海、深圳等大城市消费者的餐桌上。”
在该公司生产基地,整齐排列的60座菇房里看不到一个工人的身影。董晓红介绍,公司通过线上线下应用场景,实现了智能化生产,精准把控每个生产环节。“可以把菇房理解成婴儿的产房,里面安装了高端空调系统和自动喷淋系统,香菇‘宝宝们’在里面住着可舒服了。”董晓红说,因为品质和口味都不错,两盒装一斤不到的香菇可卖到48元。
“年底我们在黄田镇的灰树花生产基地也将正式投产。公司还计划流转闲置农房,打造香菇主题民宿,实现企业和农民双增收。”董晓红说。
眼下正是锥栗成熟收获的季节。庆元是锥栗主产区,全县种植面积3.5万亩,产值突破3000万元。相较于板栗,锥栗的口感更为甜糯,生食自带甜味,入口脆甜,如今这一古老品种焕发出新的生机。
“锥栗是名副其实的‘黄金果’“富农果”。”庆元县锥栗农合联理事长李成武向记者历数锥栗的优点:“不需要经常打理,不占用耕地,营养价值高……”他说,在山区乡镇,不少村子里的中老年人靠着种植锥栗,一年也可以有四五万元的收益。
“我们和科研单位合作,攻克了锥栗好种不好存,好吃不好剥的问题,通过冷库贮存,保鲜期可延长至1年。这几年,还不断延伸产业链,开发了即食锥栗、锥栗仁、锥栗酒等产品,大大提高了锥栗的产品附加值。”李成武说。
万成食业有限公司是庆元规模最大的锥栗加工企业。公司经理李芳芳告诉记者,公司目前拥有锥栗中心示范基地4000亩,辐射带动5000户农户,面积近3000亩。公司还在庆元县安南乡、五大堡乡等乡镇与农户签订保护价收购协议。
“我们在杭州、金华甚至省外的长沙、深圳等地租赁冷库贮存锥栗,在当地反季节销售。在深圳最高可以卖到每公斤39元,还远销到了香港市场,深受消费者欢迎。”李芳芳介绍说。
融合,城里人爱上山里景
“今年暑期以来酒店几乎每天都客满!”位于庆元县淤上乡山根村的方格菌博园经理吴菲菲告诉记者,“城里的客人来这里,除了参观灵芝、灰树花、桑黄等药食两用食用菌大棚,学习药理知识,品药膳,喝洛神花茶,还可以现场购买食用菌产品。”
“现在灵芝孢子粉已基本采完,接下来便是对所采收孢子粉进行加工。”现场技术人员吴文奇介绍说,“今年我们的灵芝产业实现了丰收,共产出灵芝芽2.5吨、有机灵芝干品5吨、有机灵芝孢子粉4.5吨,产值可达120万元。”
从栽培到加工,再到住宿和观光,方格菌博园成为了淤上乡乃至整个庆元县发展农旅融合产业的一个缩影,也成为了当地促农增收的助推器。
记者从淤上乡了解到,菌博园每年为山根村及周边村带来近20万元的土地租金收入,并带动周边100余户农户发展食用菌种植,提供了2000余人次的用工岗位,还带火了周边18家民宿和23家农家乐。
“乡里持续探索‘产业+基地+农户’‘村党组织+农业龙头企业+低收入农户’等运作模式,将周边乡镇资源有效串联起来,全面推进产村融合、农旅融合发展,努力开辟企业与农村、产业与农民互利共赢新路径。”淤上乡副乡长吴兆伟如是说。
在这里不仅有诗和远方,还可以仰望星星和月亮。
位于隆宫乡莲湖村的星空露营基地,自今年5月开业以来,成为庆元的又一“网红”打卡地,吸引了省内和邻省福建的不少游客前来体验在星空下露营烧烤,在帐篷里感受别样风情。
星空露营基地火了,也带火了莲湖村的人气。今年以来,该村已累计接待游客达1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00余万元。与此同时,也带火了村里葡萄、茄子、湖羊等特色种养产业。
“现在很多村民都留在村里工作,平均一个月也有四五千元的收入。”莲湖村党支书胡光火说。
“我们也在谋划利用村里的湖羊、蔬菜和水果等资源,每周或每月设置一个主题,请客人深度体验农事活动。”营地负责人林丹说。
记者了解到,今年来以来,庆元先后开展了黄田灰树花产业节、江根咸菜茶文化节等系列节庆活动30余场,吸引游客超20余万人次,带动农民增收200万元以上。
合作,山海情结出“共富果”
庆元县隆宫乡黄坑村地处浙闽交界的大山中,距庆元县城一个多小时车程。据村支书吴作跃介绍,之前,由于村里交通不便,发展滞后,村里的年轻人几乎都外出打工,留下来的基本都是中老年人。“我们也曾想过搞规模化种养,但受限于交通、用地、技术等各种原因,一直发展不起来。乡亲们多以毛竹产业营生,日子过得并不宽裕。”
变化始于两年前。作为庆元县山海协作结对帮扶县的嘉善县,派出县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姚桂华,来到黄坑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和农村工作指导员。姚桂华一到黄坑就挨家挨户进行“家访”,经过调查后认为,黄坑村想要发展,引进的产业必须适应这里特有的山区地形,村里的山林资源也可以充分利用起来。而且村里基本都以中老年人为主,要重点考虑他们能轻松上手的产业。
此后,姚桂华又带人到长兴、嘉善等地考察,经过充分论证和实地踏勘,决定在黄坑村引进并打造“黄桃—湖羊—特色作物”全产业链种养模式。
2021年,嘉善县送来了1000多株黄桃树苗,由随行的农技专家现场指导并试种成功;2022年,在嘉善县扶持下,黄坑村改建了原有农用设施,引入300余头湖羊,并种植豆科饲草、玉米等作为湖羊饲料,羊粪正好用于黄桃林,实现绿色生态种养。
今年,黄坑村的“春天”来得格外早。2月,300头湖羊成功出栏,每头获利500元;8月,2500公斤黄桃在开采后一周内就销售一空,增收7万元,明年产量预计将突破1万公斤。靠着湖羊和黄桃的收益,村集体收入已从原先的30万元增至60万元。新产业链的形成,为村民提供不少就业机会,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增收。
今年,村里还种植了50多亩雪菜,目前已由嘉善雪菜龙头企业完成收购,平均亩产达5000公斤,农户每亩收益近5000元。
“庆元持续深化与嘉善、长兴、海曙‘山海协作’,实现了19个乡镇(街道)结对全覆盖,截至目前已完成产业合作资金10.5亿元。”庆元县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山路弯弯,栗香袅袅。庆元将继续立足实际,充分挖掘特色农业产业价值,在产业规划、政策导向、要素配套上深耕发力,擦亮庆元香菇等金名片,激活乡村发展多重活力,持续凑响特色产业“富农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