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报 七色土 A07 2023-05-271 2023年05月27日 星期六

农村信息报 数字报纸


A07版:七色土

温暖的村庄

  □往事悠悠 卢江良/文 

  那年秋天,我供职于一家文化类杂志社,因为要策划一篇地域文化稿,在当地一位学者的陪同下,赴一个山区村庄考察。那位学者,是一所高校的中文系主任,老家就在那个村庄。

  那个村庄,离城里有些远,相传大禹妻子涂山氏就葬于那边。时隔多年,我对那个村的印象已模糊,只记得四周山岗耸立,溪水环绕,古建形态繁多。

  在那位学者的带领下,我们来到村委办公室,相关负责人热情接待了我们,并提供了一份今人编译、乾隆三十五年(1770)撰稿的禹裔宗谱中的“名人传”。那份传记一共收录了60余位禹裔及他们的生平事迹。

  应该说,那个村历代人才辈出,有封疆大吏、地方圣贤、能工巧匠、学者术士、英烈贞妇等。他们中有的保卫国家,有的守望家乡,有的乐善好施,有的克尽孝道。那份传记,不仅是一部宗族史,更是一部精神史。

  鉴于时间关系,我无法细读那份传记,只是翻阅了一下,但有一位禹裔的事迹,深入到我的心坎。可以这么说,那位禹裔在那批“名人”中间,并不怎么“耀眼”,既不贵,也非富,还不出名。而且,那位禹裔的事迹,记述得极为简单,只有短短几句话,加上标点符号,总共不超过50个字:“茂阳公乐善好施,每当风雪交作的时候,往往登上高楼远望,看见有烟火不冒的人家,立即给予帮助。”

  由此,让我联想到,国内有那么几所高校,通过分析学生在校刷饭卡数据,比对困难生库,并结合学生综合表现,找出每月在食堂吃饭次数多、但每天消费低于平均值的贫困生,“偷偷”地往他们饭卡里打钱。

  那位禹裔与那几所高校,虽然所处的时代不同,但前者的“善举”与后者的“措施”异曲同工,他们不需要被资助方提出“申请”,也不必对他们进行“公示”,却以精准的方式摸排出真正的贫困者,并进行资助。

  那次考察之后,我再也没去过那个村庄。然而,这几年来,那位禹裔的善举,不时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我清晰地记得,那天下午在那个村庄游走,迎着冷冷的风,为了取暖,我甚至还一度用双手抱紧自己的双臂。可此刻,在写这篇文字时,因为那位禹裔的善举,那个村庄在我心头瞬间变得无比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