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报 论坛 A06 2025-11-081 2025年11月08日 星期六

农村信息报 数字报纸


A06版:论坛

海宁:探索项目用地保障机制 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为解决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用地难”问题,海宁市率先出台《乡村产业融合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形成“一张图规划”“一站式审批”“一体化管理”的新机制,助推乡村产业融合项目高效落地。

  科学布局,一二三产融合项目发展“有空间”。一是空间规划“留指标”。按照“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的原则,编制完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科学划定“三区三线”,规划至2035年,共安排2600亩建设用地空间规模,其中明确项目红线的约1280亩,其余作为规划预留指标,专项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二是全域整治“挖潜能”。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对产业用地等布局和规模进行调整优化,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复合利用,发展乡村民宿、农产品初加工、电子商务等乡村产业,拓展土地使用功能。三是合理布局“分类别”。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针对不同的产业融合项目提供不同的空间规划方案。如对规模较大、工业化程度高的农业产业项目,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加工项目,产地低温直销配送等项目,引导到市、镇产业园或村庄建设边界内集聚。对农产品分拣、初加工、发展休闲观光旅游等配套设施项目,则在村庄建设边界外就近布局。

  单设跑道,一二三产融合项目审批“有保障”。一是“一支队伍负责”破解“审批难”问题。成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市农业农村局、市国土资源局等13个相关部门组成的市乡村产业融合项目管理领导小组,建立项目联审机制,单辟一二三产融合用地审批跑道,由市农业农村局负责项目入库、备案、实施、验收和监督管理工作。二是“一站式服务”破解“流程慢”问题。项目申报后,由项目管理领导小组统一审核评估,符合条件的项目纳入储备库统一管理,后续流程也由管理小组统一提供服务,各环节无缝衔接,申报材料大大简化,破解之前主体需要单独跑农业农村、自然资源、住建、环保等多个部门审批的“跑腿烦恼”。同时,在全省率先探索出台《海宁市“通则式”乡村规划管理规定(试行)》,缩短规划许可时间,助推项目落地。如盐官镇钱江潮稻米全产业链项目从申请到拿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只需要3个月时间,开工时间得以大大提前。三是“入股不入市”破解“费用贵”问题。一二三产融合用地目前主要按照一类工业用地办理集体使用,不同于一般工业用地出让需承担近40万元/亩的土地出让价款,同时可通过入股作价方式降低农业主体使用成本。如钱江潮稻米全产业链二期、海昌街道、长安镇农作物秸秆高值化利用等3个项目共保障建设用地50.186亩,节约土地使用成本1505.58万元。

  全程跟踪,一二三产融合项目管理“有标准”。一是项目界定有标准。管理办法对一二三产融合项目进行了定义和分类,涵盖了农业科技研发、农业科技推广公共服务、种子种苗育繁推、农产品冷链物流储藏、农产品初加工、农产品电子商务、农民创业孵化基地等多个类型的产业融合项目。二是项目实施有要求。主体必须严格按照项目建设内容、核准建设用地面积等要求开工建设,不得擅自调整和变更土地性质、产业类别、投资内容。确因客观条件限制需要调整的,必须重新提请进行入库评估评审。如项目主体擅自调整、变更项目的,依法取消供地和相关财政扶持。三是准入退出有机制。乡村产业融合项目总投资原则上不少于500万元,一产投资比例原则上不少于30%,配套建设用地指标原则上不超过7亩,重大项目通过“一事一议”形式确定。项目终止、项目用途变更或擅自分割转让转租的,由市级主管部门按照用地退出机制依法依规处置。

  本版稿件由省委农办秘书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