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报 创业 A07 2025-11-081 2025年11月08日 星期六

农村信息报 数字报纸


A07版:创业

文章导航

扎根基层服务农户

她在养殖塘里写人生

  陈丽芝在观察青蟹生长情况。

  陈丽芝

  在测量养殖塘水质。

  现在正值三门青蟹上市旺季。在三门县六敖镇的养殖塘里,养殖户们正忙着起捕青蟹,一片繁忙景象。看着一只只又大又壮的青蟹,三门县螺港海水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林咸府满脸喜悦地说:“又是一个丰收年!今年我养殖的20多亩青蟹,总产量预计1200多公斤,总产值25万多元,这一切离不开陈站长的技术指导和辛勤付出。”

  林咸府口中的陈站长就是三门县农业农村局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陈丽芝。自2006年从浙江海洋学院水产养殖专业毕业后,她投身水产技术推广事业近20年,脚步遍布三门所有养殖水产的乡镇(街道),写下的96本“随渔”笔记本,密密麻麻地记录着三门青蟹等小海鲜的生长细节以及与渔民交流的点点滴滴。

  扎根基层传技术

  1983年7月出生在三门县健跳镇海边的陈丽芝,父母都从事水产养殖业。她从小跟着父母到养殖塘干活,耳濡目染下,也爱上了养殖。2006年,从浙江海洋学院水产养殖专业毕业后,她毅然回到家乡,从事三门水产技术推广工作。

  由于长期扎根基层,她的皮肤晒得黝黑。陈丽芝说:“技术服务,就是把知识传递给养殖户,让大家少走弯路。所学知识能帮助家乡老百姓致富,对我来说意义非凡。养殖户满意是我最大的心愿。”

  每次下乡,她都会带一本笔记本,记录小海鲜的生长细节、养殖户的情况,以及养殖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等等。至今,她已记录了整整96本,“我的‘随渔’笔记能帮助我更好地了解养殖户的需求,及时发现问题,作出改进。”

  “陈站长是我们养殖户的好朋友。我们养殖户有什么疑难问题给她打电话,她都热心帮助我们。”养殖户陈华法说。

  养鱼先养水。一直以来,三门养殖户都给青蟹投喂冰鲜小杂鱼,这让海洋渔业资源与养殖效益陷入双重困境。2016年,三门县开始启动青蟹配合饲料推广行动,旨在改变传统养殖投喂方式,保护海洋渔业资源。然而,这一改变与养殖户传统理念发生激烈冲突,推广工作一度面临停滞。

  “用冰鲜小杂鱼给青蟹投喂,容易污染水质,引起病害,而配合饲料营养更均衡,且没有病原携带,更经济环保,能把青蟹养得更好。”陈丽芝说,尽管如此,养殖户对新技术仍有顾虑,担心投入会打水漂,不愿配合。

  “推广新技术要想养殖户所想,不能急。只有实实在在解决问题,才有说服力。”为此,陈丽芝找到一些科技示范户,蹲点服务,指导他们科学使用配合饲料,综合应用微生物制剂调水改底,并请省里专家团队做品质监测和对比试验,证明投喂青蟹配合饲料的可行性。同时,她组织养殖户到示范户那里观摩,让“乡土专家”分享成功经验。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逐渐看到配合饲料的优势,慢慢接受了新技术。

  “以前一天要投喂一二百公斤小杂鱼,现在投喂配合饲料,2.5公斤就够了,单口养殖塘每年能省3万元钱,成本下降30%,而且省时省力,水质变好,青蟹品质也提高了。”养殖户蒋志平算起经济账,十分喜悦。

  口口相传下,现在三门县七成以上养殖户使用青蟹配合饲料。经过陈丽芝与团队的10年推广,三门县实现青蟹配合饲料替代小杂鱼8.1万亩,3300多户养殖户使用青蟹配合饲料,年减少冰鲜小杂鱼使用量超2.2万吨,养殖塘换水量降低10%。

  科研攻关破难题

  走进三门青蟹产业技术研究院繁育车间,只见培育池里,小泡泡咕咕作响,不同大小的青蟹爬来爬去。

  “我们突破了青蟹苗种繁育抱卵同步性这一瓶颈,使抱卵率达80%,同步抱卵时间也从一个月缩短至10多天。”陈丽芝说,此前,养殖户一直以来依靠外省野生青蟹苗种,品质不好、产量不稳定,存活率只有10%左右。非繁殖季,还时常无苗可养。

  陈丽芝深知要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难题,需要引进人才团队。为此,她推动三门与高校共建三门青蟹产业技术研究院,开展三门青蟹繁养技术攻关、创新养殖技术,致力于实现规模化培育优质人工青蟹种苗。

  借助青蟹产业技术研究院,多项行业难题被一一攻克:突破青蟹初孵幼体的人工饵料替代技术,鲜活饵料替代率达100%,解决了鲜活饵料短缺的问题;突破夏、秋季节亲体培育与育苗水质调控技术,育成率提高8%,C1幼蟹密度可达每平方米5000只,实现全年不间断供苗。

  “每周我会去研究院三四次,与老师们讨论科研计划和方案,参与研究和试验,如亲本青蟹的越冬、养殖塘水质调控等,为科研工作提供基础设施更新改造、设备升级等保障。”陈丽芝说。

  起草省地方标准《三门青蟹养殖技术规范》、出版著作《青蟹养殖与营销》、发表论文《青蟹配合饲料、微生物制剂综合应用技术》……陈丽芝的科研很“接地气”。“在保护好环境的同时,让养殖户多赚钱,这是我搞科研的目的。”陈丽芝说。

  为了打通科研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她在三门县培育了60多个养殖科技示范户和10多个示范基地,通过这些“乡土专家”“新农人”辐射带动其他养殖户。同时,将科研成果编写成简易操作指南分发给养殖户学习,并到养殖塘现场示范。

  产业升级育人才

  “这是白苗。”陈丽芝从育苗池里捞了一勺青蟹苗种,向笔者展示道,由于苗种太小,直接投放养殖塘成活率不高,他们会通过中间培育,把青蟹苗种先养大再投放。

  这些经过中间培育后的青蟹苗种,将住进三门青蟹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单身公寓”。

  “为了实现全过程工厂化养殖模式,今年,我们投用了新设备,中间培育通过分级养殖等技术,将‘蟹公寓’养殖周期缩短至2个月。”陈丽芝表示,新模式通过调节温度、水质,突破自然环境限制,不仅大幅度提高空间利用率,缩短生长周期,还能使青蟹产量和品质更加稳定。

  如今,三门正逐渐推广三门青蟹工厂化养殖模式。在养殖基地,笔者看到每只约10克重的小青蟹住在独立“公寓”,红外测温仪时刻监测温度,AI摄像头每10分钟进行一次全方位扫描,记录青蟹的生长情况,一旦出现蜕壳、死亡等异常情况,便会自动预警。

  “数字化对养殖行业发展太重要了,能提高养殖效率,降低成本,就像装上了‘智慧大脑’。”陈丽芝告诉笔者,虽然工厂化养殖前期投入较大,但从长远看效益好,前景广阔。

  针对近些年三门青蟹产业存在的一些状况,陈丽芝深知,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大家一起干,才能把产业做大做强。

  为此,陈丽芝专门组建了劳模创新工作室,发挥“传帮带”作用;成立三门县农民讲师团、三门县水产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培育养殖专业人才。

  “三门水产养殖面积21万多亩,从业人员2万多人。‘老带新’,能让经验和技术传承下去,新力量加入,也能让产业焕发新活力。”陈丽芝说。

  在陈丽芝的带领下,2023年,三门县水产技术推广站被评为全国星级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建立“三门青蟹”等6个区域品牌;团队培养出了台州市农技标兵、市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一批先进个人以及水产养殖专业人才20多人。同时,通过线下培训、线上直播、视频教学等形式,开展水产养殖技能培训,打造“鲜甜蟹农”培训品牌,年培训养殖户1100多人次。

  陈丽芝先后荣获浙江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全国农业先进工作者、全国百名“最美渔技员”等荣誉称号,今年又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这些荣誉是对我20年工作的认可,也是对我的激励,更是对我们团队、三门水产养殖业的肯定。”陈丽芝表示,她和团队将继续聚焦三门青蟹产能短板,培养更多“新农人”,学习应用新技术破解难题,做强三门青蟹产业,助力百姓增收,推进共同富裕。 

  朱曙光 沈海珠 刘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