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报 论坛 A06 2025-11-081 2025年11月08日 星期六

农村信息报 数字报纸


A06版:论坛

宁波:创新特色农产品保险制度 开辟支农新路径

  作为全国首个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宁波市积极探索特色农产品保险政策创新和体制改革,推出了杨梅气象指数保险、畜禽饲料成本期货保险、抗疫保供蔬菜价格指数保险等一大批具有全国示范意义的特色农产品保险项目,助推强农惠农富农。

  迭代全链保险菜单。坚持“扩面、提标、增品”原则,迭代全类农产品保险菜单,贯穿农产品生产端、供应链、收益面全生命周期。一是全品类应保尽保。根据种植业、林特业、畜牧业、渔业等六大类农产品生长特性,支持农户按需配置个性化菜单,满足多元化保障需要。目前,已形成六大产业领域43项保险品种78个险种,全市各县(区、市)推出40余个特色化险种,实现特色农产品全覆盖。二是全链条保驾护航。将保险链条由“保产量”向生产加工、质量安全、冷链物流、销售配送等全链条延伸,实现从“地头到餐桌”的保险全覆盖。比如,创新全生产周期葡萄种植综合保险,从单一种植保障延长到种植、加工、价格、物流和产品质量安全等环节。三是全闭环保值增收。探索“完全成本+收益”保险,在“保产量”“保成本”“保基本”的基础上,向“保价格”“保收益”“保产值”转变。

  推出长效运维机制。按照“共建、共享、共赢”要求,完善财政引导、市场主导、农户参与的长效运维机制。一是建立差异化补助体系。建立特色农产品财政补助目录,差异化制定补贴政策,对易受灾产品有序扩大补助范围。建立补贴动态化调整机制,对试点险种进行综合绩效评价,评价合格的在全市推广;对单个险种承保规模达不到50万元的,实行补助目录退出机制。目前,水稻、小麦、生猪等9个险种享受中央、市、县三级财政补贴政策,平均补贴比例达到80%以上,其他险种由市、县两级财政予以补贴,平均补贴比例50%左右。二是完善风险共担机制。创新完善保险机构再保险激励政策,对保险机构购买超赔分保90%-150%再保险费用支出,市级财政按照不超过再保险保费的50%给予补助。三是创新灵活保险模式。对于生产规模达不到保险要求的农户,创新以行政村为单位集体投保等灵活投保方式,提高小农户保险投保率,确保农户保得起、质量不打折。

  创新“保险+”治理模式。按照“保基本、保粮食、保产业链稳定”等战略要求,创新“保险+”模式,推动保险效益向产业创新、经济稳定、社会治理等领域延伸渗透。一是“保险+创新”。针对制种产业受灾因素多、风险高、成功率低等问题,创新推行杂交水稻制种保险、蔬菜制种等综合保险。全国首创的杂交水稻制种保险,有力支持“甬优”水稻研究突破。同时在全市范围内推出水稻育秧种植保险、粮油从业人员雇主责任险、水稻收割期降雨指数保险,让种粮农户更有信心,更有底气。二是“保险+供给”。针对生猪、蔬菜等农产品供需不平衡、价格波动较大等问题,创新“保险+期货”类乡村产业险种,为畜牧业养殖和销售环节提供全程风险保障,有效破解“价高伤民、价贱伤农”的痛点。三是“保险+治理”。扩大特色农产品保险资金投入,支持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特色产业发展,近5年累计引进保险资金超100亿元。四是“保险+发展”。开发信用贷款保证保险、“三权”抵押贷款保证保险、土地流转履约保证保险以及活体畜禽等农产品抵押贷款保证保险等险种,支持农业保险保单抵押融资,有效解决特色农产品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比如,试点推行“助农贷”保险资金直放模式。

  构建精密智保体系。按照“科学、便捷、高效”的要求,运用数字化技术赋能,推动保险勘察、定损、理赔等业务重塑、流程再造。一是打造“农保智创”云平台。在保障农险经营机构信息系统和商业秘密安全的基础上,全面打通、归集和运用特色农业保险数据,打造特色农产品保险整体画像、灾害分析、在线投保、自动勘测、快捷理赔等场景应用。二是建立灾害风险大数据分析机制。建立不同生长期阶段灾害气象因子与农产品损失之间的数据模型,通过气象灾害因子的可测性实现损失的可确定性,科学设计保险产品、优化理赔模式。三是创新集成化服务应用。借助区块链、物联网、遥感技术、移动查勘等科技手段,积极拓展农险增值服务。如推出“保险+融资+人工智能”的“惠农贷”集成服务应用,农户只需要在APP上填入信息,即可便捷享受农业经营贷款、购买保险等各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