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报 七色土 A06 2025-07-261 2025年07月26日 星期六

农村信息报 数字报纸


A06版:七色土

三十八载不了情

  □生活时空 邓德华/文

  今年是《农村信息报》创刊四十周年。四十年风雨兼程,这份报纸始终扎根乡土、服务“三农”,在时代浪潮中镌刻浙江农业农村的改革足迹,记录农民生活的沧桑巨变。作为《农村信息报》的忠实读者,我见证了它成长的每一步;而作为与之相守近38年的老通讯员,这份报纸更成了我人生中不可磨灭的印记。

  故事要从1987年10月说起。那时我在丽水市(县级市)广播电视局驻雅溪区担任专职报道员,每天翻阅党报党刊是雷打不动的习惯。一天,一份带着油墨清香的四开小报——《农村信息报》突然闯入视线,寥寥数页却满是乡土气息。几天后,鬼使神差地按照报上的地址,我把一篇《拜佛求雨太荒唐》的稿子寄了出去,纯粹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情。

  没想到,当年10月31日出版的报纸上,我的稿子竟变成了铅字!那一刻的雀跃至今记忆犹新,我立刻将稿件剪下来,小心翼翼贴进刚准备的剪报集里。这本册子如今还静静地躺在书柜里,38年过去,纸页已泛出岁月的黄晕,却完好地保存着我从那时起发表在各级媒体上的作品,其中《农村信息报》的剪报格外醒目——它们是缘分开始的证明。

  那篇稿子成了我与《农村信息报》的“红线”。此后,无论岗位如何变迁,我写稿的笔从未因工作变动而停歇。业余时间里,田间地头的新鲜事、乡村改革的新探索、百姓生活的小确幸,都成了我笔尖的素材。

  近38年来,我累计向《农村信息报》投寄稿件(图片)1200多篇,这些作品像一串时光念珠,串起了家乡的发展轨迹:看着吴兴区东林镇三合村的废弃矿山蜕变成花园,埭溪镇东红村的千亩茶园从荒坡上“长”出来,村民的腰包一天天鼓起来;跟着农牧结合试点的脚步,见证了粮食生产功能区里有机肥供应难题与猪场沼液出路如何被一并破解;甚至镇上的新兵欢送会、村口的便民服务站,都通过我的文字留在了报纸上。

  四十载报史,三十八年情缘。对我而言,《农村信息报》早已不只是一份报纸,它是见证时代的镜子,是连接乡土的纽带,更是一位陪我走过半生的老友。这份情谊,还将在往后的岁月里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