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村踏上“光明路”
□本报记者 李松
位于天目山南麓的杭州市临安区於潜镇光明村,既没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也没有特色鲜明的自然风光。在新时代“千万工程”引领下,光明村坚持兴产业、美环境、优服务、促增收,从集体经济负债300余万元的“荒山穷村”,变身成为年入200余万元的“共富强村”,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超5万元。记者日前来到该村走访,一探村庄发展的奥秘。
整合资源 “穷村”逆袭
走进光明村,一幅生机盎然的现代村落图景映入眼帘:光明农场飘散出果香,时不时可看到一家老小欢乐采摘;田间小火车载着游客穿行;清澈见底的溪流穿村而过,错落有致的民宿村舍点缀在农场尽头……
谁能想到,这个美丽惬意的村落曾经负债累累。“8年前,村里茶山每年2.5万元租金是村集体经济仅有的收入来源。”光明村党支部书记周潮滨向记者介绍,当时,光明村集体经济负债300余万元,光明农场也只是一片荒地和退化的竹林。
为改变村集体经济入不敷出的困境,村“两委”班子下定决心整合村里的土地资源,迈出产业振兴第一步。2017年,光明村抓住土地确权工作试点和农村产权交易试点村的机遇,通过流转退化竹林900亩、耕地350亩、山林250亩,成立光明农场,种植水稻、荸荠、小香薯等,实行统一运营和产销,按照“村集体+农户”模式让首批223户714位村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获得分红收益。当年,光明村集体经济赚到“第一桶金”,增收22.5万元。
自此,光明村踏上“光明路”:2020年,村集体经济债务实现“清零”;2024年,村集体经济总收入211.8万元,经营性收入134万元,带动村民增加农房租赁、务工、分红等收入超130万元。光明村成为增收促共富的“模范生”。
市场运营 成就“网红”
如果说光明农场是光明村“逆袭”的起点,那么真正让光明村“扭亏为盈”的是市场化运营模式。2019年7月,杭州临安光明集体经济发展有限公司挂牌成立,成为杭州市首个强村公司。公司通过承接周边地区工程项目,把村集体经济创收途径从原来单纯的农业生产拓展到土地整治、农房建设、村庄物业、道路保洁等。2020年,强村公司年度账面利润便突破50万元;2022年,强村公司上交村集体利润突破80万元;2023年,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兴起,其收入来源进一步拓宽。
有了强村公司的运营经验,光明村再次开辟村庄发展的新赛道,2020年试水“乡村运营”,与专业运营商就农旅休闲及农产品销售达成合作协议,每年为农户销售价值300万元以上农产品。光明农场产出的大米、小香薯等成了“香饽饽”。该村还抢抓短视频直播“风口”,田头成了“直播间”,镇村干部加入“带货主播”队伍,热火朝天地向广大网友推介当地的土特产。“目前,我做农产品直播带货,年销售额达到600余万元,其中小香薯销量常年都是‘拼多多’前三名。”农创客沈梁锟自豪地告诉记者。(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与此同时,农田小火车、星空露营、山林康养等文旅项目一一落地。尤其是光明农场稻田公园一期建成后,连续举办了6届秋收大会和首届耕织新游光明农场游园会等活动,吸引大批游客前来观景、体验。“村子名气越来越大,头脑活络的村民就开起了民宿、农家乐,在家门口赚钱。”周潮滨告诉记者,光明村客流量最高时每天达2000多人次,2024年累计接待游客超3.6万人次,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
产业升级 新添引擎
村庄发展了,如何进一步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是光明村正着力破解的一个课题。
春寒料峭,位于光明村的临安区於潜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却已呈现出一派忙碌景象,工人们正紧锣密鼓地检查育苗流水线和各类农机装备,为即将到来的春备耕作准备。“进入3月,我们的订单育秧工作就要开始了。”农事服务中心负责人冯骥介绍。
2022年,於潜镇与中商(浙江)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在光明村投资3500万元建设临安区於潜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这是我省首批建成的4家省级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之一。该中心可为周边种粮农户提供水稻种植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和数字农业、集中育苗、烘干加工、农技服务、农产品营销、农机维修、农资配送、农事研学等8项农事服务,年服务能力最高可达11.5万亩次,服务范围覆盖周边10公里约2万亩良田。
开展综合种养,是光明村做强农业产业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村在推广稻鸭共生模式,鸭子选用的是萧山梅鸭,它的肉质好、生命力强。去年我们稻田里养的2000多只鸭子,刚上市就卖完了,顾客反映口感很好。”周潮滨告诉记者。
2024年,光明村还与盒马鲜生、大润发等合作,试水蔬菜订单生产。“今年,我们将在光明村挂牌成立临安首个‘盒马村’,农户只要按商家要求种植,生产的农产品就可以按高于平时收购价包收包销。”於潜镇副镇长周楠表示,目前,光明村进行订单生产的主要是番茄,下一步将试种大葱、花菜等,进一步提升农业全产业链效益和村民收入,让光明村的“共富路”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