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报 要闻 A02 2025-02-221 2025年02月22日 星期六

农村信息报 数字报纸


A02版:要闻

用AI打造“未来农场”,很酷

  □本报记者 张雅萌

  手机上轻轻一点,无人驾驶拖拉机便按照规划路线开始精准耕作;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温湿度,自动灌溉系统随即开启;AI病虫害识别系统精准“诊断”水果健康状况,农业机器人随即进行靶向施药……这不是科幻电影中的场景,而是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彭公数字农场日常一幕。

  “我们不是在单纯种地,而是在云端‘种’数据模型。”山行(浙江)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陈龙打趣地说道。在农场的数字监测中心,陈龙轻点触控屏,随即调出各类作物的生长三维模型。屏幕上,蔬菜的光合效率曲线、蓝莓的糖度热力图、番茄的病虫害预警图谱……除了本地的果蔬信息,这些实时数据还会同步共享到远在数千公里外的陕西、云南、新疆等14个农场基地。

  “AI技术的应用,让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升。过去种地靠经验,现在靠数据。AI不仅能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该浇水施肥,还能预测产量、预警风险,让种地变得更轻松。”陈龙向记者介绍,通过研发ERP、MES、数据采集等辅助工具,利用“山行农业”数字农业生产管理平台这个“农场大脑”,可以24小时不间断收集植物生长数据,完成生产过程中的量化监控和精准回溯,及时发现病虫害发生状况、作物生长状态,并对植保、园艺、水肥等农事工作进行全程跟踪与监管。

  眼下,农场已搭建先进的农业生产温室及大棚,部署物联网设备及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全域实时监控。前端数据收集完成后,管理平台通过数据分析进行模型建立,即可参与生产辅助决策。“以施肥为例,传统方式主要依靠人工操作,效率低且不易把握均匀性。现在,农场布设了高清摄像头和传感器,结合AI图像识别技术,可自动分析出最适合某一作物的灌溉量、施肥量和营养元素配比等,通过智能化灌溉系统,实现灌溉量自动控制和时间设定,助力节本增产。”陈龙说,与传统模式相比,农场用水量可减少80%,用药量减少90%,提升工作效率15%以上,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也得到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