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盒马”助力“土特产”发展
□本报记者 李松
近年来,“盒马村”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崛起,他们借助数字经济平台,将越来越多的农产品卖出好价钱,还卖出了名气、创出了品牌。据统计,2023年全国185个“盒马村”实现农产品销售额68亿元,带动就业3.8万余人,促进农民人均增收2.52万元。其中,浙江有“盒马村”9个、盒马供应基地70个。2023年,浙江通过“盒马”新零售实现农产品销售额4亿元。
“盒马村”是为阿里巴巴集团旗下零售品牌“盒马鲜生”提供订单农产品的村庄。它的出现,到底给当地带来了哪些改变?发挥了什么作用?
“盒马村”是推动农户融入现代农业产业链的有效途径。现代农业对生产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农产品品质的把关越来越严格。农户因经营规模相对较小,难以凭借个体力量达到相关要求。“盒马村”通过“定口味、定大小、定品种”的订单农业生产方式,引导农户和生产主体引进和掌握良种、良机、良技,开展标准化、精细化、专业化生产,实现更稳定、更高效的收益预期,从而顺利融入现代农业产业链中。
“盒马村”是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有效方式。浙江是民营企业的“摇篮”,如何将民营企业的“优势”转化为助农增收的“胜势”?“盒马村”的运营模式为此提供了生动范例。依托“盒马鲜生”强大的市场流通渠道,通过农业订单将消费侧的市场需求传递给供给侧的农户,通过分级收购,为不同品类的农产品提供差异化销路,从而降低农产品的滞销风险。以景宁惠明茶为例,由于农业订单激励,茶农从传统的“一年一季”产茶模式转变为“全年产茶”,收入大幅提升。
“盒马村”是赋能“土特产”价值链的重要推手。不怕多花钱,就怕不正宗。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产地正宗”的“土特产”愈发受到消费者的欢迎。然而“酒香也怕巷子深”,仍有不少地处山村的“土特产”由于交通不便等原因,缺少知名度,鲜有人问津。“盒马村”模式一方面可以通过自有供销渠道,将各地“土特产”推向全国。截至目前,浙江已有100多种“土特产”通过“盒马鲜生”销往全国。另一方面,通过“盒马鲜生”与当地区域公用品牌联名,借势“盒马鲜生”本身高标准、高品质、高价值的品牌形象,扩大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从而提升“土特产”附加值。
可以预见,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产业水平的提升、销售市场的扩大,像“盒马村”这样“以商助农”的新模式将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之江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