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报 聚焦 A03 2024-03-161 2024年03月16日 星期六

农村信息报 数字报纸


A03版:聚焦

文章导航

起于“柚”,却不止于“柚”

——常山县胡柚产业高质量发展纪实

常山胡柚丰收季,浙江艾佳果蔬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工作人员正在种植基地内采摘。
浙江艾佳果蔬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正在作业。

  □本报记者 沈璐兰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近年来,常山县从“一颗小小的胡柚果”出发,坚持在“土”里挖掘资源,在“特”上做强优势,在“产”上集群延链,持续推进新品种选育、新产品研发和多业态布局,市场竞争力持续提升,“双柚”(胡柚、香柚)特色品牌越来越亮。目前,常山县胡柚种植面积达10.6万亩,“双柚”产业总产值突破45亿元,相关从业人员约10万人,带动农民增收12亿元以上,走出了一条“柚”人的产业富民路。

  从“0元”到“45亿元”

  每年立冬前后,是常山胡柚成熟时节,郁郁葱葱的胡柚林里随处可见柚农们忙碌的身影。“每年丰收季,100多名工人加班加点采摘,然后按照大小分拣。春节前后是销售旺季,我们的产品主要销往苏浙沪,日均销售量在5000公斤左右。”常山县邹氏家庭农场负责人邹黄河告诉记者。

  其实,早在胡柚成熟上市前,常山县鸿春果业专业合作社的50多位社员已靠胡柚赚取了“第一桶金”。“每年七八月份胡柚落花坐果后,要进行人工疏果,摘下来的新鲜胡柚小青果,经过筛选、切片、烘干等工序,可以加工成中药材‘衢枳壳’供应市场。”合作社负责人李鸿春说,那时工厂里5个烘干机房马力全开,每天可加工3000公斤胡柚小青果干片,月销售额达180万元。

  常山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中心主任汪丽霞介绍,胡柚小青果还被开发成“青果茶”等产品,同样受到消费者青睐。目前,常山县有30余家胡柚小青果收购加工企业,2023年全县胡柚小青果干片总产量6000吨左右,带动农户每亩增收近1100元,催生了一个超2亿元的产业。

  从过去的鲜果独大,到如今青果入药、精炼制药,在探索胡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常山县一直在适时转变观念、探索新路,挖掘胡柚的“十八般武艺”。

  在浙江艾佳果蔬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记者一走进生产车间,便闻到浓郁的清香,数十筐胡柚鲜果正等待榨汁。“我们的主打产品是NFC胡柚复合果汁,新鲜原果在清洗后被压榨出果汁,经快速杀菌后直接灌装,能完全保留胡柚原有的新鲜风味,市场反响很好。”该公司总经理黄琼说,“我们在太公山的胡柚种植基地,年产有机胡柚700至1000吨,每个生产季还会从当地柚农手中收购1万吨鲜果,用于制作纯果汁。但从农户手中收购的胡柚鲜果糖度不同,需反复测试,以达到最佳糖酸比。”目前,艾佳果蔬拥有6.8万立方米综合冷库、2条处理能力达10吨/每小时的原汁原浆生产线和4条配套灌装线,2023年NFC胡柚复合果汁销售量达618万瓶。

  从一只果到一条链,拥有40余年胡柚种植传统的常山,深耕“土特产”文章,围绕“饮、食、健、美、药、香、料、茶”八大系列定位,坚定不移走好全要素链、全价值链、全产业链融合发展之路,已研发出90余款产品,实现胡柚“身价比水贱”到总产值突破45亿元的大跨越。小小胡柚果不仅走出深山成为“网红果”“致富金果”,而且为更多山区县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提供了经验。

  从“一只果”到“一个IP”

  走在常山县的大街小巷,让记者印象最深的是随处可见的“一切为了U”的标识语。近年来,常山县从“U”出发,聚焦跨界融合,不仅推出“柚见80+”“福柚”等胡柚鲜果高端产品,打造出“一份常礼”区域公用品牌,还创新打造胡柚景观大道、太公山等柚主题精品点位,年吸引游客超300万人次,实现文旅营业收入超9亿元,有力推动常山胡柚国家级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建设。如今,常山胡柚公用品牌价值已达15.57亿元,跻身全国百强,常山胡柚国家级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价值更是突破百亿元。“一切为了U”这一IP,已成为有着高辨识度、自带流量、强变现能力的常山胡柚产业发展密码。

  “去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亚非中心联合策划拍摄的纪录片《伊路向东》,第一集《一颗果 一座城》讲的就是我们常山胡柚。”汪丽霞自豪地说,节目播出后,观众约1亿人次,新媒体端阅览量近3000万,很多外国友人关注到了常山胡柚这一富民产业。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只果”延伸出来的品牌价值远不止于此,不仅为当地发展注入活力源泉,更点燃了乡村的人气。以常山UU音乐节为例,两天时间,活动承办地常山县金川街道徐村村的游客量就达5.4万人次,有力带动了村里农产品销售。徐村村党支部书记叶继强表示,今年要早点进行预热宣传,让徐村村的名气更响。

  从“一只果”到“一个IP”,通过文化赋能,常山胡柚的品牌价值和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我们要多在融合上下功夫、在业态上开新路,通过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推动一二三产纵向融合、农文旅横向打通,以提振化、融合化推动山区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常山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杨兴良表示。

  从“苦尽甘来”到“甜上加甜”

  这几年,常山县按照全链融合发展的思路,着力打造胡柚、香柚“双柚”产业,成功实现出圈破局。去年,常山县借“智”发力,启动“双柚”百亿产业,预计到2025年“双柚”全产业链总产值将突破100亿元。

  小小胡柚的产业撬动力还有多大?眼下,常山县正从科技、人才等新质生产力出发,探寻产业发展新的突破口。

  刷瓶、灌装、旋盖,在浙江常山恒寿堂柚果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3条自动化生产线正高速运转。这里便是胡柚与香柚擦出共富火花之地。“去年,我们的拳头产品宋柚汁销售量达1130万箱,‘双柚’产业的未来市场潜力很大。我们将新引进1条全进口生产线,运用智能化、数字化手段,可实现自动打浆、灌装和自动液位检测,不仅能保证产品品质稳定,还可以全面提升产能,两年内产值有望突破百亿元。”该公司宣传经理黄通告诉记者,公司已与政府达成合作,建造香柚三产融合产业园,一期主要建设控温控湿智能玻璃大棚,新建香柚基地300亩;二期主要建设研发中试工坊、全国基地监控和指挥中心、古董火车餐厅及接待中心等,打造常山县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的一个样板。

  在常山县农业农村局采访时,记者偶遇了浙江大学(常山)现代农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迪教授,他正在向杨兴良介绍自己的“宝贝”。“这是果实品质便携式无损光谱仪,不用破皮就能直接测出胡柚糖度,适合于走高端路线的胡柚鲜果销售,能节约不少人力物力。”

  吴迪是常山县农业农村局的常客,更是当地“双柚”产业发展的“智囊”。他牵头的研究中心现有4支科技创新与示范推广团队,每个团队分别负责一个研究方向,攻关良种选育与采后贮运、果园省力运输、果实资源增值加工、全果药用价值利用等产业链关键技术。研究中心还为每个乡镇配有专门的农技人员,切实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利用“最后一公里”。

  “乡村特色产业要从稳步发展走向跃升进阶,人才支撑必不可少,但山区在吸引科创人才上存在天然弱势。”杨兴良告诉记者,今年,县里将大力实施现代“新农人”培育行动,持续壮大乡村头雁人才特别是农创客队伍,搭建金字塔型的人才队伍和完整的创新驱动体系。同时,继续促进企业与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中国农科院柑橘研究所等单位联姻,为“双柚”产业可持续创新发展架起更为坚实的桥梁,以多元人才队伍建设让胡柚产业“甜上加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