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人才振兴,宁波有实招
□本报记者 李军
雁行万里靠头雁,在实施现代“新农人”培育行动中,需要“头雁”发挥作用。自2022年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启动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以来,宁波市坚持因地制宜,深入实施乡村振兴领军人才(头雁)培育项目,形成了“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示范带动效应,有力夯实了乡村产业振兴人才基础。
宁波市农业农村局科技教育处处长李永华告诉记者,近两年来,该市通过实施乡村振兴领军人才(头雁)培育项目,有力促进“头雁”主体联动、示范带动、服务拉动,带头强化培训成果转化,助推农业强市建设。目前,该市累计培育部级和市级“头雁”392人。
据了解,去年宁波市“头雁”培育的学员中包括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及骨干、乡村规划建设人才、乡村社会服务人才、乡村文艺人才、乡村治理人才等,要求年龄在55周岁以下,大专以上学历。根据学员对象,分为现代农业生产保供、现代农业绿色科技高质量发展、新型农业创新经营管理和乡村建设与治理领军人才四大主题培训班,通过专题讲授、现场教学、研讨交流等环节,让学员在综合素养、产业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有效提升。
宁波市海曙禾茂家庭农场负责人樊丹阳是一名“90后”农创客。“目前,农场承包农田达1000亩。2022年,我参加了在浙江农林大学举办的‘头雁’培育项目,收获很大。”樊丹阳回忆道,经过这次培训,不仅让她学到了农业生产前沿技术、农业新媒体运营等方面的知识,还让她结交到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小伙伴。
“近3年来,农场年均带动周边30余户农户增收,累计为周边粮农开展社会化服务面积达20万亩。”樊丹阳说,今年,她和小伙伴将以政策为牵引,加快整合资源,全面推进“禾沐春风·共富新‘稻’路”项目,着力推进一产现代化、二产品牌化、三产文旅化、平台生态化,努力吸引更多科技、服务、技术等资源集聚到共富平台,进一步提高为农服务水平。
和樊丹阳一样,象山桔之香家庭农场有限公司总经理顾莹也从乡村振兴领军人才(头雁)培育项目中受益匪浅。“2023年,我参加了市里组织的‘头雁’培育项目,不但学到了经营管理知识,还在参观嘉兴一个红美人种植基地后,打开了发展研学的新思路。嘉兴这个红美人基地面积仅20亩,通过研学拓展了产业链,亩均产值达到10多万元。”顾莹告诉记者,她从嘉兴回来后,立马建议当地政府,鼓励农户开展红美人基地研学活动。这个建议有力推动了周边农户增收。
“我们按照现代‘新农人’培育行动的要求,加快构建乡村人才振兴全链条机制,每年将培育‘头雁’200人,力争到2027年累计培育‘头雁’1000名。”李永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