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看农业“芯”力量
□本报记者 李曜清
日前,浙江省畜禽遗传资源库建设项目(二期)在杭州市临安区举行开工仪式。记者从现场获悉,该项目一期已投入使用,待二期建成后,可实现我省地方畜禽遗传材料保存全覆盖,猪、羊、家禽等主要畜禽生产性能测定全覆盖。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种质资源则是“芯片”的“内核”,是新品种选育的物质基础。有人把建设遗传资源库形象地比喻成建造种质资源的“方舟”。
“浙江省畜禽遗传资源库一期投用以来,资源保存量居各省区首位,并率先开展湖羊和蜂种质检测,率先繁育‘胚胎羊’和‘冻精羊’,率先利用生物保种技术扩繁地方猪。”省畜牧技术推广与种畜禽监测总站有关负责人介绍说,浙江是畜禽遗传资源大省,共有41个地方特色畜禽品种,覆盖猪、鸡、鸭、鹅、牛、羊、蜂、鸽等类别;建有42个保种场,实现41个品种“活体保种”应保尽保;生猪种源基本实现自给,湖羊、绍兴鸭和浙东白鹅等优良品种输送到全国,畜禽种业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提升。
记者从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我省已建立起较为健全的种质资源收集保护体系,建成了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和一批农作物、畜禽、水产种质资源场圃。其中,水稻资源数量居全国第一,茶树资源遗传多样性世界第一,拥有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数量居全国第三。
在充分保护和合理利用种质资源的基础上,我省还建立起“科研院所、种业企业、科企合作、育种创新平台”四大育种攻关机制,实施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将“保种”基础成功转化为“育种”优势,主要农作物、特色畜禽和水产育种水平总体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籼粳杂交育种技术等居世界先进水平。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从亲本选择,经多代筛选,再到定型,耗时3年,终于选育成功。”嘉兴市农科院水稻育种研究所副所长姚坚是常规粳稻品种“浙禾香2号”的选育团队负责人,该品种获得2023年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鉴金奖,并先后3次获得“浙江好稻米”金奖。据他介绍,“浙禾香2号”于2021年通过审定,此后两年,省内推广面积分别达到8万亩和17万亩。
曾几何时,国内西兰花种子长期被欧美、日本的种业公司垄断。2018年,浙江牵头组建国家西兰花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组。经过多年潜心钻研,目前联合攻关组突破了西兰花杂交制种关键技术,共育成西兰花新品种127个,其中,年销售额超千万元的品种有3个,成功打破西兰花种子长期被国外垄断的尴尬局面。
“培育新质生产力,在育种领域大有可为。通过运用高精尖生物技术,可以更快攻克育种难关,培育出更多高产、优质、稳产良种。”姚坚如是说。
与此同时,我省不断健全良种推广体系,加大良种繁育力度。近5年,我省主要优势农作物品种在省外累计推广1.1亿亩,主要农作物和重要畜禽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水产优质种苗覆盖率达90%以上。
罗氏沼虾“南太湖”系列品种育繁推一体化模式已成为全国商业化育种典范。自省淡水水产研究所于2009年育成国内第一个罗氏沼虾国家水产新品种——罗氏沼虾“南太湖2号”,到2022年推出罗氏沼虾“南太湖3号”,“南太湖”系列品种成功破解我国罗氏沼虾种质衰退、成活率低等问题,目前其优质苗种年均推广能力达到200多亿尾,直接受益面积达30余万亩。“‘南太湖3号’生长速度快、抗逆能力强、养殖成本低,适宜培育大规格商品虾。”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有关负责人说。
为推进种业强省建设,近些年,我省先后制定了种业振兴实施方案和现代种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今年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也明确提出,要强化双轮驱动,做强农业科技,增强内生发展动能。只有形成推进种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供种安全可靠,更好激发浙江种业“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