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报 要闻 A02 2024-03-091 2024年03月09日 星期六

农村信息报 数字报纸


A02版:要闻

传递乡村全面振兴好声音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在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连日来,我省代表、委员围绕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三农”元素,就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等,积极建言献策。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胡培松认为,乡村振兴的基本前提和首要任务就是稳粮兴粮。他说,包括中国水稻研究所在内,每一家涉粮科研机构都要继续加强优质高产多抗耐逆粮食新品种的培育,加强省工省力、减肥减药、高产高效、绿色生态等高效技术和生态栽培模式的研发。在产学研落地方面,也要更多帮助和支持一定规模的种粮主体,实现从“卖原粮”向“卖大米”“卖食品”转变。重点帮助和引导他们延长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提升粮农产业化经营水平及分红收益,积极推动“粮食+文化”“粮食+旅游”“粮食+教育”等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模式,让农民分享粮食全产业链增值收益。

  全国人大代表、宁波市农科院畜禽研究所所长陈淑芳今年“瞄”准了乡村振兴中的智慧农业发展问题。在她看来,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智慧农业是基层所盼,也是国之所需。她说,我国智慧农业发展基础总体还比较薄弱,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不小。她建议,农业科研领域要加快构建起理论研究、应用研究、装备研发相衔接的智慧农业创新体系,加紧建立以应用为导向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确保智慧农业创新链与产业链强效互动。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全国人大代表、义乌市后宅街道李祖村党支部书记方豪龙表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就要持续地把乡村运营好,归根结底要从“人”入手。他说,今年,他的议案就是加大乡村运营、建设人才的培养,重点要做好加快农村人才创业创新平台建设、提高农业专业技术人才配比、提高人才创业政策补贴等方面工作。(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立法必须先行。全国人大代表、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村党支部书记汪玉成表示,要加快制定“千万工程”条例,实现立法与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相衔接相促进,推动“千万工程”再出发再深化再提升。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好用好群众身边的体育设施,推动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对此,全国人大代表、绍兴市柯桥区漓渚镇棠棣村党总支书记刘建明建议,加快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培养体育专业管理人才、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他说,专业化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维护成本较高,建议政府加大投入,提升乡村公共健身设施质量;加强乡村体育指导员、教练员等人才培养,让乡村体育活动更加专业高效;加快乡村体育产业与农业、商业、旅游、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产业深度融合,促进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表示,在深化“千万工程”、建设和美乡村的道路上,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重视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探索开展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他建议,要像保护“生物多样性”一样保护“文化多样性”,让空心化、千篇一律的乡村重获内生性发展动力,成为更多都市人爱去、常去的地方。

  (本报记者李军综合新华社、浙江日报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