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报 要闻 A02 2024-03-091 2024年03月09日 星期六

农村信息报 数字报纸


A02版:要闻

农村固定观察点有何“振兴密码”?

  □本报记者 沈璐兰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作为“千万工程”发源地和率先实践地,浙江怎么做好巩固拓展文章?记者蹲点走访我省10个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寻找答案,感悟这些村以全场景、多维度、宽视野、长周期的大数据记录的发展轨迹,成为浙江实施“千万工程”、造就万千美丽乡村的一个缩影。

  如何打造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浙江样板?通过梳理农村固定观察点发展历程,从中汲取“千万工程”经验,进而理清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理念、新思路和新方法。

  探索走出一条“重生态、整体美”的路径。农村固定观察点杭州市临安区龙上村在推进“千万工程”中,把整治村庄和经营村庄结合起来,形成以攀岩运动为核心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2023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突破百万元,成功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美丽经济。从龙上村的蝶变历程中不难发现,乡村全面振兴一定是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结果。要立足乡土特征、文化特质和地域特点,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着力构建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支持农民工多渠道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让农民端上“绿饭碗”、吃上“生态饭”,进一步立起“千万工程”之标。

  探索走出一条“重规划、深度融”的路径。以农村固定观察点湖州市南浔区永丰村为例,通过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整村搬迁,该村不仅整治出美丽环境,更唤醒了沉睡的“金土地”,为产业发展腾挪出更大空间,新建成的南浔菱湖永丰村现代渔业园区已累计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340万元。永丰村的实践告诉我们,要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深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改革、农业标准地改革等有利于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各项改革,加快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继续写好“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进一步迈向“城乡和美”之境。

  探索走出一条“重产业、活力足”的路径。无论是破釜沉舟将虾塘“改头换面”实现租金收入翻6倍的舟山市普陀区青龙村,还是靠“卖风景”吸引无数归乡人、新乡人回村发展的丽水市莲都区河边村,亦或陆续建起工厂、大型购物中心、住宅小区的宁波市鄞州区庙堰村,“村村产业有特色、户户创业有奔头、人人就业有门路”已成为浙江乡村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首要的是兴旺乡村产业,要在“土”里挖掘资源、“特”上做强优势、“产”上集群延链,创新发展农村电商、养生养老、文化创意、运动休闲等新业态。要大力推进现代“新农人”培育行动,点燃乡村人才振兴“新引擎”,厚植浙江乡村经济兴、市场活、百姓富的优势,进一步拓宽“全域共富”之路。

  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全面推进、积厚成势,再到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在推动新时代“千万工程”再出发再深化再提升、加快打造乡村全面振兴浙江样板的赶考之路上,浙江将继续发挥农村固定观察点工作“察实情、讲真话”的桥梁纽带作用,大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