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槠树·苦槠豆腐
缪士毅
□大地风情 缪士毅/文
初冬时节,去了一趟乡下老家,发现乡亲们又在苦槠树下拾捡苦槠果实,为制作苦槠豆腐备好食材。
苦槠,又名血槠、槠栗,为壳斗科常绿乔木,树高5至10米,多生长在长江以南的丘陵或低山。《本草纲目》记载:“槠子,处处山谷有之。三、四月开白花成穗,如栗花;结实大如槲子,外有小苞,霜后苞裂子坠,子圆褐而有尖,大如菩提子;内仁如杏仁,生食苦涩,煮炒乃带甘,亦可磨粉。甜槠子,粒小,木文细白,俗名面槠。苦槠子,粒大,木文粗赤,俗名血槠,其色黑者名铁槠。”苦槠果实内的槠子(种仁),味酸甘,性平,《本草拾遗》说它“止泄痢,食之不饥,令健行,能除恶血,止渴。”《随息居饮食谱》称“患酒膈者,细嚼频食。”
在我的家乡永嘉楠溪江沿岸,自然生长着不少苦槠树。由于苦槠树干挺拔,树冠优美,再加上其果实可供食用,当地人视之为“风水树”,喜欢将其移栽于村头巷尾,倍加呵护。如今,徜徉楠溪江畔的一些村庄,不时可见树龄数十年乃至上百年的苦槠。这些古老苦槠树虽历经风霜雨雪,但仍生机盎然,果实累累。
我老家许多农家擅长制作苦槠豆腐。制作苦槠豆腐,一般需经过几个环节:先将苦槠果实在太阳下暴晒,从晒裂果壳中取出果肉(槠子),果肉浸泡12小时后,再磨成浆、过滤去渣,再加热、冷固成块。此时,制作苦槠豆腐大功告成。制作好的苦槠豆腐飘逸着天然的香气。
在烹饪中,苦槠豆腐可荤素搭配,还可单独入馔。我喜欢变着花样烹调苦槠豆腐,比如苦槠豆腐烧肉丝、苦槠豆腐蒸蟹、苦槠豆腐炖排骨、苦槠豆腐炒青椒等等。苦槠豆腐作为天然食料加工成的食品,再加上富含营养,颇受食客青睐。
一方树木,受益一方人。长在楠溪江沿岸的这些古老苦槠树,炎夏供人们在树下庇荫纳凉,秋冬奉献果实供人们食用。当地许多在外经商办企业的游子,小时候就曾在村口的苦槠树下玩耍,更是吃着母亲亲手做的苦槠豆腐长大的,正因如此,苦槠树又被视为“思乡树”,苦槠豆腐为“思乡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