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需行长远之计
叶兴庆
近来,舆论场中出现一种论调,认为“粮荒”有可能来袭。这是因为今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包括东南亚、欧亚联盟国家在内的部分国家对粮食出口采取了限制措施,中国粮食进口依存度较高的一些国家疫情形势严峻,再加之前一段时期国际市场大米价格出现一定幅度的上涨,共同推高了一些人对中国海外粮食供应链的忧虑。这也是目前社会上关于粮食安全问题讨论中最为关注的背景。
公众关心粮食安全并无不妥,但大可不必焦虑或恐慌。可以负责任地说,当前中国的粮食安全是有十足保障的。从根本性的保障来说,中国粮食年年增产,粮食年总产量已连续多年稳定在6500亿公斤,其中稻谷、小麦当年的产量均大于当年的消费量,累计库存量不断增长。至于玉米、大豆、高粱等饲料粮,今年上半年,中国进口量也呈同比增长态势,市场供应有保障。除了粮食以外,中国其他的食物供应,如禽肉蛋奶、蔬菜水果也非常丰富,食物来源多样化有保障。今年夏粮大丰收,目前来看,秋粮也有丰收的牢固基础,这进一步加大了粮食安全的系数。
中国的粮食安全,其实主要是长远问题,而不是当前问题,换句话说,中国粮食安全当前是有保障的,但从长远来看,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短板,需引起高度重视。
中国耕地保护面临的形势比较严峻,未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仍将继续,势必将占用一部分农田,如此,就需要我们加强耕地保护、落实好耕地占补平衡等政策,进一步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来提高土地生产率,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这也是下一步确保粮食安全的一个很重要的抓手。
我们的粮食生产结构和需求结构尚不相适应。如前所述,目前我国稻谷和小麦的产量和储量不成问题,但细分类目中的优质大米和专用小麦数量存在缺口。由此反映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在粮食安全上,“量”的问题解决了,下一步要往优质化的方向发展。对此,要进一步深化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改革,加大市场对粮食种植结构调整的引导作用,把优质优价落到实处。
需要强调的是,对于粮食安全,我们要高度重视,但也要保持定力。对内,我们要保持市场化的定力。坚持市场化改革,是中国粮食生产取得长足进步的一条根本经验,这一方向和道路我们应继续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对外,我们要保持全球化的定力。“适度进口”是新粮食安全战略的组成部分,不仅现在是,而且未来也将继续是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积极因素。为此,一方面要继续推动进口来源多元化;另一方面要加快培育大型跨国粮商,提高对粮食供应链的掌控能力。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