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先导区”助力浙江农机“加速跑”
□本报记者 高晓晓
机械化是助力粮油大面积单产提升的重要手段。两年前,浙江被农业农村部等四部委明确为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研发制造推广应用先导区。两年来,浙江以适用小型农机装备为杠杆,撬动农机与生产、农艺、数智相融合,走出了一条农业机械化、设施化、数字化发展新路径。2024年,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3.09%;今年,全省早稻机插率跃升至61.33%,同比提高19.3个百分点,为夺取粮食生产“十连增”打下了基础。
补短板。“七山一水两分田”的浙江,田块零碎、农艺多样的现实制约仍然存在。为突破这一桎梏,浙江要做好补短板机具研制推广这篇文章,全面打通“研发—中试—熟化—应用”各节点,提高农机研发效率和质量。紧盯小型和智能两大研发导向,动态更新补短板需求清单,鼓励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建设农机中试验证平台和试验场地,为研发制造和中试熟化提供靶向支持。近年来,浙江先后实施一体化试点项目44项、农机领域首台(套)工程化攻关项目48项,认定首台(套)产品63个,单项冠军、国产替代“明星”装备、补短板机具不断涌现。25马力丘陵山地拖拉机填补国内空白,产品远销海内外;乘坐式采茶修剪一体机实现国产化替代,产品畅销20余省份;水果智能分选设备打破日本垄断,产值突破1亿元。浙江丘陵山区适用农机实现从“无”到“有”、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式转变。
拓空间。“螺蛳壳里做道场”,是浙江农机发展的妙招。根据资源禀赋及农业产业分布,浙江要探索利用可开发的空闲地、废弃地、低丘缓坡、荒滩荒涂等空间发展设施农业。针对传统主体,按下提档升级加速键,种植业重点推进老旧大棚宜机化和遮阳棚、喷灌滴灌设施改造,发展智能温室,提升生产机械化、标准化、绿色化水平。如舟山排摸旱地、盐碱地、围垦地等100亩以上集中连片、适宜通水通路的潜力地块3000余亩,建立“海岛设施蔬菜发展潜力一张图”,设施蔬菜面积实现翻番,蔬菜自给率提高到48%。同时,浙江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等平台,建成一批高端要素集聚、产业链条完整、供给能力强劲的现代设施农业产业集群。
AI赋能。以DeepSeek名震全球的浙江,同样肩负着建设数字乡村引领区、智慧农业引领区的重任,推动“智能+装备+设施”智慧农业发展体系建设。当前,浙江要推动智能设施设备规模应用,加强农业传感器、专用芯片、农业机器人等核心技术研发攻关,特别是推动北斗导航、AI算法与农机装备深度融合,推广无人驾驶、精准投饲、智能水肥灌溉、自动巡检消杀等高端装备。如嘉善浙农耘粮油未来农场基于物联网技术和作物生长模型,实时联动田间监测、自动灌排、虫情测报等智能控制系统,水稻亩均节水50%、节肥15%,每亩节约成本200元以上。在数字农业工厂方面,浙江正探索建立全流程可视化仿真系统,实现从种养规划到采收管理的动态模拟优化,建设“数据驱动、智能交互、场景贯通”的农机智能化服务支撑体系,打造智慧农机应用标杆。
当前,丘陵山区农机先导区建设正迈入提质增速、能级跃升的重要阶段,要先人一步,出“机”制胜,把浙江的智造优势转化为现代农机发展胜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