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报 创业 A07 2025-08-301 2025年08月30日 星期六

农村信息报 数字报纸


A07版:创业

文章导航

智慧方舱里有“菇”事

  包金亮(右)在智慧菌菇方舱检查菌种发育情况。

  高山林下天麻基地。

  种菇也用上“云”技术。磐安的包金亮让菌菇住进“空调房”,手机变成农具,昔日繁重的体力活,如今点点鼠标就能完成。

  一

  “走,我带你去看看新建的智慧方舱,那装备和技术种菌菇才叫神器。”

  正值高温,山野间着弥漫浓重的草木气息。包金亮的老家磐安县皂坑村因新建水库,70多户人家已整体搬迁,他建在村边的菌菇基地也变成了库基。这个他钟爱的、从事了30多年的老行当,不仅维系着家庭的生计,更联结着当地农户的收益。

  正疑惑着,他已将我引至双峰乡政府所在地大皿村,一幢长方形的钢架建筑矗立在公路旁的平地上,“智慧菌菇方舱”几个字格外醒目。外表看上去普通,想不到里面却是科技感爆满。

  操控室的电脑屏幕上,实时显示着9个方舱的光照、温度和湿度。“假如关键数据偏离了菌菇生长的舒适区,只需在电脑上点点鼠标。”包金亮对整套数智化操作成竹在胸,脸上挂满自信,“方舱数据还连着我的手机,出门在外,动动手指就能搞定。”

  这“云”技术是菌菇种植史上的一次重大技术变革。

  走进密环菌方舱,冷气裹挟全身,顿觉凉爽无比。制冷制热机组、新风系统、补光系统、喷淋管网及超高压喷雾机等先进设备,勾勒出数字农业的“筋骨”。六层的立体种植架上,数千瓶排列整齐的菌种,通过AI技术自动匹配最佳生长模式,在专用生长灯的照射下茵茵而生。

  在另一个方舱,装着菌棒盖着腐土的原料筐,在雾气缭绕中孕育着神奇。包金亮轻轻扒开土层,露出鲜嫩壮实的天麻,通体泛着白光,带着生命的力量悄然滋长。靠着智能系统自动调节天麻生长所需的光照、养分、二氧化碳以及土壤温湿度,精准模拟出林下种植环境。

  相比传统种植模式,“智慧菌菇方舱”有太多好处,填补反季节、高密度栽培、突破地域空间限制,等等。“同样一亩地,一年可种三茬,产量和效益提升了七八倍。”作为一名国家林草乡土专家,包金亮一直不停地摸索着菌菇高产高效栽培模式,每一步走得艰辛,一关关闯过来,回头看看,都是惊喜。

  二

  19岁那年,从磐安县职业技校毕业的包金亮,选择跟父亲种香菇,不仅与所学的农学专业对口,更想在农村这广阔天地里施展抱负。家乡处在大山之中,山多地少,“九山半水半分田”,收成有限,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当时政府鼓励发展食用菌产业,可乡村青壮年纷纷进城“淘金”,包金亮毅然重返农门,并暗下决心要从山野里刨出“金疙瘩”来。

  种香菇,既靠体力,更靠科技。刚回村那阵子,包金亮背棉籽壳、扛木屑、搬麦麸,将接好种的菇筒一担担挑进菇棚,事事亲力亲为,天天累得浑身酸痛。起初的菇棚用毛竹片和塑料薄膜搭成,低矮、潮闷、作业空间窄,全靠体力。包金亮白天泡菇棚,晚上啃书本,还四处外出求技,终于研发出“新艺一号”香菇新品种。这菇,形圆整,肉质厚,次菇少,一上市就很抢手。他研制的菌种一投放市场,十里八乡的菇农都来购买。

  尝到甜头的包金亮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潜心钻研新品种、新技术。香菇、杏鲍菇、平菇的品种选育,灭菌消毒、出菇管理等技术,他都了如指掌。哪怕是菌丝生长的细微异常,他也能一眼察觉并快速解决。对于菇农,他总是不厌其烦地传授技术,口干舌燥仍乐此不疲,菇农亲切地喊他“包师傅”。

  有一次,他从食用菌杂志上看到,国外已有香菇工厂化生产线。于是,他也想试试。菇棚要建得跟厂房一样,有人劝他,投入太大,风险又高,“花头经”不要多了。农业创新的事,岂能轻易放弃。连续一个多月,他天天琢磨到后半夜,一门心思钻研设备。“食用菌集约栽培工艺与装置”“便携式食用菌消毒接种器”等多种设备,均获国家实用新型和发明专利。一条全自动菌棒生产线,从套袋、装袋、套环、套盖、上架全程自动化,一人干了原先六七个劳力的活,且菌棒高度、松紧度一致,发菌时间可缩短15天,产量提高5%左右。看到轻松便捷、高效高产的自动化生产线,菇农纷纷赞叹:这样搞农业才有奔头!

  三

  创新之路越走越宽,包金亮创立的磐安县山之舟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带领当地农户共同致富。那些年,他扩建13个周转冷库,与菇农签下订单,统一提供菌种、统一收购菌棒,菌棒飘洋过海出国门,菇农未等出菇就有钱赚。他指导农户在林下栽培珍稀菇,地下种灵芝、竹荪,地表摆放袋装菌棒,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该技术入选浙江省“一亩山万元钱”典型案例。他还创造了林材种菌、林下育菌、菌渣养虫、蛴螬喂鸡、虫粪返林的林菌生态循环技术模式,将“废弃物”层层转化,每一环都透着变废为宝、绿色循环的巧思,被列为中央林业科技推广项目,2021年基地获评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和国家生态农场。

  “嘟—嘟—嘟”,运菌种的小货车已到门口,培育了2个月的密环菌要出舱上山了,来拉菌种的是月岭村村民胡德照,先期试种了1000瓶菌种,随后准备将流转来的百亩山林全种上天麻。“包总,我第一次种,心里不踏实,你能否去现场指导一下?”临发车,胡德照忐忑地请求。“没问题,我上山教你种。”包金亮爽快地应道。

  车子沿着山间公路向一座叫下石岗的山头驶去,窗外的绿树连成一片浓荫,天空是透亮的蓝,大朵白云像轻薄的纱,一路与我们相伴。下了车,山林间的清新空气扑面而来,越往里走,越觉凉爽怡人。因天麻好阴,通体无须光合作用,这海拔900多米的林地正是种天麻的首选之地。

  一段段菌棒整齐摆放在挖好的土沟里,等待接上培育好的密环菌。包金亮轻轻将菌种掰成小块状,蹲下身,给菌棒间腾出空隙,“不能太挤,菌种要与菌棒密切接触”“覆土在10厘米以上”“边沟要留好,免得积水”,此时的包金亮化身“包主播”,对着镜头侃侃而谈,将种植技术通过视频直播分享给其他种植户。有了师傅指点,胡德照和几位帮工大胆放开手脚干了起来。

  立冬过后,挖开菌棒周围的土,将小天麻籽移植到菌棒上,盖上土、树枝和树叶,天麻犹如小金豆慢慢长成块茎,十个月后便可收获,一亩天麻收入可达三四万元。自从有了包金亮的菌菇方舱,生产成本变低,技术门槛下降,这珍稀品种一般农户也能种得起、种得好,而林下种药材既能固氮养土,又能提高林地利用率。

  “只要技术在手,回报还是可观的。”包金亮从塑料大棚种菇升级到工厂化制菌棒,如今又迭代智能化育菌,就是想让乡亲们告别“靠天吃饭”的历史。“我的菌菇方舱有900平方米,一次育种可以满足5000亩山林种植。我管菌种,包技术,还负责销售,农户只管种。”对着手机直播,包金亮响亮地承诺。他的身形精瘦得像棵饱经风雨的树木,脸上写满奔跑奋斗的印痕,眼神透出一股子新农人的睿智和实诚。

  “‘云’端养菌、‘云’上传技、‘云’上销售,一朵‘云’,托起一门好产业。让我们一起上‘云’端,共同奔富路。”山风轻拂,林野静谧,那清澈透亮的声音穿云破雾,飘过辽阔的山野,沁入乡亲的心房。陈新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