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报 美丽乡村 A08 2025-08-301 2025年08月30日 星期六

农村信息报 数字报纸


A08版:美丽乡村

文章导航

一潭清水迎客来

  庆元县龙岩村三井溪自然村,距百山祖镇政府所在地车根村有一个小时车程,曾是7户菇农守着山林自给自足的穷乡僻壤。山高路远,令人望而却步。

  然而,随着潜水爱好者拍摄的“玻璃水”照片在网上热传,原本不为人知的小山村,凭借一潭清水,引来大量杭州、上海的游客。当地人的生活随之改变。香菇不再是唯一的收入来源,更多人开始从旅游业中获得收益。

  但短期的爆红并不能带来持久的繁荣,如何不依赖单一景点“出圈”,而是让这份热度长期延续下去? 

  三井溪打破与周边村落的壁垒,将散落的资源串联成线,彼此借力形成合力。游客来了,既能溯溪玩水,又能探秘古村,还能聆听红色故事,这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思路,让原本单薄的旅游资源变得丰富立体,展现出区域协同发展的巨大潜力,走出了一条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出 圈”

  从车根村出发往山林深处走,得绕过不少弯道,才能抵达三井溪。这里没有醒目的标识,只有一条石板小路。若不是村口杵着几块民宿、农家乐的指示牌,很容易迷路。

  沿溪畔蜿蜒的小路前行900米后,村庄的样貌终于显现。村子很小,7户人家的房屋挤挤挨挨排在山脚下,清一色的黑瓦黄泥墙。清澈的小溪像天然的围墙,把它们围成了一座“小岛”。

  “三井溪”既是村名,也是溪名。溪水奔流,河床上密布着大块的石头,上面坑坑洼洼分布着大小不一的水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上、中、下三个龙井潭。阳光下,潭水绿一块、蓝一块,澄澈见底。最深的潭深达10米,不少潜水爱好者为此而来,“浙江溯溪天花板”的美名也因此传开。

  可就在这美丽的“玻璃水”旁,村民的日子一直过得不容易。他们是800多年前“菇神”吴三公的后裔,传承着名为“剁花法”的香菇种植技艺,在资源匮乏的环境中得以生存。每年,他们都得“冬至伐木蓄养,清明催蕾,霜降唤菌”,还要过“作樯、剁花、遮衣、倡花、开花、惊蕈、当旺、采焙”八道关。香菇从种到采,至少需要3年。

  后来,山上的树木不够用了,村民只得辗转江西、福建的山里,搭起简易的菇寮勉强谋生。即便后来的袋料种植技术让他们得以重返故土,但微薄的收入依然难以改变村庄的面貌。2011年正月,有村民在烘香菇时意外引发火灾,7户人家的木屋付之一炬,大伙儿不得不再次背井离乡。

  几年后,因在外谋生困难,村民又陆续回乡重建家园。2018年,新房建成没多久,一群爱好自由潜水的年轻人来到村里,询问是否能吃饭留宿。这话像火星,点燃了村民的盼头。于是,他们把新房改建成农家乐、民宿,没想到一两个月旺季挣的钱,比种几年香菇还多。

  守 真

  三井溪能“出圈”,并不全然因为“玻璃水”。

  让游客来了就不想走、回去还念叨的,是这里的“真”。有人说,这里的山是真山、水是真水,连空气里都飘着未经修饰的野趣。

  虽然偏远的地理位置曾让村民的日子过得磕磕绊绊,却也歪打正着,让这片山水保持着近乎原始的模样。就像通往村中的那条石板路,毫无刻意雕琢的痕迹,石缝间的青苔绿得发亮,路边时常能看见山泉水从岩缝中渗出,汇成细流往溪里淌。

  一路上,茂密的林木把天空遮得严严实实,树下堆着落叶,带着草木香。蝉鸣顺着风势一阵高过一阵,间或夹杂着鸟儿“扑棱棱”的振翅声。有位上海来的游客在这条路上来来回回走了好几遍,说:“这路很像我小时候在乡下走过的,连脚底下石子硌人的感觉都一样。”

  没有扎堆的商铺,也没有花哨的游乐设施,这份“真”,是没有商业气息浸染的自然本相,也是山里人透亮如溪水的诚意,让远道而来的客人一抵达就觉得,“一切都对了”。

  71岁的吴林吉,腰上别着柴刀。要是有游客想去峡谷探险,他总是二话不说,带着大伙就出发。一路上,他挥刀劈砍荆棘、枯枝,开出一条好走的道。到了目的地,他也不着急离开,而是耐心指点游客取景:“站在这儿,能把潭水全拍进去。”

  61岁的吴秀红经营农家乐,待人接物大方得体。有个不善言辞的年轻人,连续4年夏天都住她家,处得跟家人似的。年轻人手头拮据,吴秀红看在眼里,毫不计较:“少给点,不要紧。”

  村口小桥边的竹筐里,码着茄子干、四季豆,太阳一晒,香气扑鼻。有只叫“小胖”的狗,见人就摇尾巴,一招呼就亲亲热热迎上来,很快就成了“村宠”。

  不靠花哨的生意经,只有真诚待客的心。这份实在,是村民从苦日子里熬出来的心境。他们懂得机遇的珍贵。

  抱 团

  三井溪的变化,不只是焕发出新活力。兴旺的势头像溪水漫流,逐渐惠及周边的高山村,展现出区域协同发展的巨大潜力。这得益于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创建带来的利好。正如龙岩村村委会副主任吴希付所说:“三井溪能成事,不单靠景色,关键在于,它被编进了一张大网里。”

  在三井溪的茂密山林间,一条生态游步道蜿蜒伸展,绵延3公里。脚程快的游客,只需40多分钟就能一路走到百山祖景区的茶木淤林场。两地没通路时,像是隔着一道无形的墙,如今游客在三井溪欣赏“玻璃水”后,沿着游步道就能进入原始森林,看云海漫过百山祖的冷杉林,听护林员讲“植物活化石”的故事。原本一天的行程,扩展到两天,留宿的客人多了,周边村子的农家乐也受益。

  走出三井溪,不远处便是龙岩村。这里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动人的传说故事,如吴三公祠、吴三公故居以及林—菇共育系统博物馆等。过去,这些精彩的传说和故事往往只能流传在当地,难以吸引远方的游客。然而,近年来随着三井溪的走红,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慕名前来龙岩村,探索这些传说背后的历史和文化。村民们也因此开设了民宿,重现了“剁花法”技艺和菇民戏等传统活动,将香菇文化生动地呈现在游客面前。

  再往回走,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斋郎村就藏在密林中。红军当年在这里打过硬仗,险要的山势护住了革命的星火。指挥部旧址、战斗遗址、纪念碑、怀念亭等,都在讲述那段烽火岁月。如今,借着三井溪的人气,更多人来这儿读历史、忆先烈,连带着村民的土蜂蜜、野笋干也成了抢手货。

  站在三井溪的碧潭边俯身眺望,“玻璃水”宛如一面明镜,倒映着山川的隽秀风光,也映照出高山远村的未来。哪怕山峦叠嶂、险阻重重,只要能聚焦优势、找准方向,再险的路途,也能化作登高的阶梯,助力我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刘淑芳 范正民 吴惟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