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报 论坛 A06 2025-08-021 2025年08月02日 星期六

农村信息报 数字报纸


A06版:论坛

建德探索乡村文旅共富新路径

  建德市大慈岩镇荷花美食节活动

  □李佳 杜立恒 顾伟梁 吴玲燕 贾烁

  农文旅融合是撬动城乡要素流动、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建德市聚力破解浙西山区县“人口空巢化、资源闲置化、产业链条短”等难题,从2023年开始,以招引人才项目为抓手、引育“乡村梦想家”为载体,精准链接运营人才与乡村资源,实现文旅引流、强村富民。截至目前,全市共签约整村运营团队16家,招引落地人才项目187个,牵引经营主体扎根乡村570个,引进新业态115种,开展共富市集等市场化引流活动258场,带动农户增收3500余万元,同比增长11%。今年上半年,各试点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1162.63万元,同比增长12.1%,走出了一条以人才振兴赋能乡村文旅共富的新路径。

  何以赋能:人才振兴是驱动乡村文旅持续发展的关键钥匙

  乡村文旅产业要实现从“有资源”到“有价值”、“有产品”到“有品牌”、“有流量”到“有留量”的跃升,带动兴村富民,离不开专业化、市场化运营人才的有力支撑。

  运营人才是资源价值转化的“催化剂”。“乡村梦想家”具备专业的策划设计能力和高效的资源整合能力,能将“沉睡”资源转化为具有市场吸引力的体验项目,提升资源的市场价值与变现能力,拓宽农户增收渠道。如建德市李家镇化石资源丰富,运营团队发挥“点石成金”作用,开发化石研学课程28种,打造化石盲盒、化石主题民宿,年接待研学团队1.2万人次,带动农户增收90万元。

  运营人才是市场精准对接的“链接器”。精准定位目标客群、有效触达潜在市场、建立稳固的客户黏性,是乡村文旅项目成败的关键。“乡村梦想家”善于嫁接在地资源与市场需求,运用新媒体营销、社群运营等手段,精准导流、高效转化,确保客流稳定与收益可持续。如建德市三都镇整村运营沈军明团队上线“村光灿烂”乡村运营平台,发布农村闲置房产、土地资源,面向全国招募主理人,打造乡村版“贝壳找房”,仅8个月就在线招募11个人才项目,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80万元。

  运营人才是三产融合升级的“操盘手”。乡村文旅融合的本质是“文旅搭台、产业唱戏”,核心在于促进三产融合。“乡村梦想家”跳出单一景点思维,以运营前置的理念,设计“吃住行游购娱学”全链条体验场景,实现产业增效与农民增收的良性循环。如建德市大慈岩镇运营团队深耕莲子全产业链,打造集“土特产+莲子工坊+康养观光、农事研学”于一体的千荷园景区,今年已接待游客3.1万人次,营收210万元,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85万元。

  赋能什么:聚焦闲置资源价值转化,激发乡村文旅市场活力

  资源活化,变“沉睡资产”为“活力资本”。“乡村梦想家”团队以创意与活力盘活闲置资源,激活楼宇经济、草坪经济等,全面放大综合效益。直面145个“空心村”资源闲置问题,该团队以专业运营填补村级组织能力短板,变“政府输血”为“市场造血”。16个整村运营团队已盘活闲置农房346幢、山水林田湖等资源114宗,2024年,助力16个试点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2928万元,同比增长13.75%。

  业态焕新,变“单一观光”为“沉浸体验”。“乡村梦想家”引进可体验、可研习等新业态,推动乡村旅游从依赖自然景观的“颜值经济”转向依靠内容运营的“价值经济”,实现从“到此一游”到“深度沉浸”的升级。截至目前,16个试点村累计引进“禅意咖啡盲盒”等新业态115种,打造山风农场、桃花源漂流等122个打卡点,累计接待游客200余万人次。

  引流拓市,变“深巷佳酿”为“客流如潮”。乡村文旅资源面临“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困境,“乡村梦想家”主动出击争夺“注意力经济”“打卡经济”,协同主管部门推出“乡村漫游打卡地图”,开设“跟着乡村梦想家游建德”等宣传专栏,发布引流推文200余篇,阅读量达千万人次;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开设新媒体营销账号,与“妈妈的味道”“严州严选”等农特品牌、旅游景点等联动,直播种草本地美食、美景、民宿等,形成“线上种草+线下体验”的消费热潮;开展一系列市场化引流活动,打造晚风市集等特色共富市集IP,带动周边农家乐享受“流量红利”。

  协同促富,变“旁观者”为“参与者”。探索“乡村梦想家+村集体+农户”利益共同体模式,让农户成为收取资源租金的“租民”、增收分红的“股民”、参与生产的“产业工人”。如建德市钦堂乡葛塘村与运营团队共同成立惠农农旅公司,运营草坪露营、休闲垂钓等项目,按照出资比例进行分红,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100万元,65户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怎么赋能:构建“引育用”全链条支撑体系,让人才与乡村“双向奔赴”

  人才不仅要引得进、干得好,更要留得住。坚持人尽其才,着力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确保人才与乡村相互成就、共同成长。

  广泛招引、赛会孵化,构建入村“强磁场”。紧扣“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和片区组团发展规划,精选16个试点村,分层分类梳理资源,精准绘制“招才图谱”。实施“人人都是引才员”行动,依托“我在建德有块地、有间房、有个摊”等特色载体,发布梦想招募令、乡村主理人推文。坚持以才引才,聘请建德籍能人、农创客担任“引才顾问”,吸引团队考察洽谈。连续多年举办创青春大赛等活动,形成“赛事筛选-乡村孵化-项目落地”闭环,让赛事参与者转变为“新乡民”。截至目前,成功招引人才项目187个,牵引570个运营主体扎根乡村。

  政策护航、培训提能,打造“扎根”软环境。贯通农业、文旅等政策,推出“乡村梦想家1+N”大礼包,提供引流奖励、贷款贴息等政策支持,降低创业成本和风险。推出“共创工位”计划,提供租金减免共创工位2231个,解决人才扎根的后顾之忧。各镇街出台运营奖补细则,形成上下呼应、相互衔接的政策体系,增强青年入乡创业吸引力。依托长三角乡村运营(建德)创新中心等平台,提供村播孵化、运营培训等赋能服务,提升“乡村梦想家”实践能力,夯实人才与乡村“双向奔赴”的基础。

  情感认同、协同陪跑,营造“融村”好生态。出台《“乡村梦想家”评星定级管理办法》,将其纳入市创新创业人才评价体系,提升人才归属感与价值感。实施“梦想村民”计划,吸纳81名“乡村梦想家”兼任村“两委”干部,通过“做给村民看、带着村民干”,深化与村民的情感联结。积极引导“乡村梦想家”参与在地文化挖掘与活化,运用新视角新媒介讲述乡村故事,深化对乡村文化的认同。强化协同,建立“一村一策”赋能机制,组建16名专职“才小二”全周期服务队,协助人才项目落地,推动片区组团发展。推动各镇街开展“梦想夜话”,邀请本地农创客、“乡村梦想家”开展主题头脑风暴,搭建资源链接、经验共享平台,推进建设有梦想、有钱赚、有朋友的青年入乡生态圈。

  第一作者工作单位:建德市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