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报 产业 A05 2025-07-261 2025年07月26日 星期六

农村信息报 数字报纸


A05版:产业

庆元“荒野茶”:

“野叶子”变“金叶子”

  □本报记者 李松

  “欢迎大家来品庆元‘荒野茶’!”近日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举行的浙江农遗走进非遗馆——农遗良品推介活动中,庆元“荒野茶”出尽风头,其优越品质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目光。

  庆元,地处瓯闽两江源头,群山环抱,森林覆盖率高达86.3%。在这天然氧吧里,“荒野茶”凭借着顽强的生命力,生长于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穿越800多年的历史沧桑,如今成为当地老百姓增收致富的一片“金叶子”。

  庆元茶文化底蕴深厚,明清时期已成为贡品茶产区,1915年庆元万裕丰茶庄选送的“银屏茶”获巴拿马国际金奖。然而,时过境迁,许多茶园随着时光流逝逐渐荒废。“2022年以来,我们成立工作组翻山越岭开展‘荒野茶’种质资源普查,并对茶树种类、成分进行鉴定,绘制‘荒野茶分布图’,对古茶树开展挂牌保护、动态监测管理和合理开发利用。”庆元县农业产业服务中心茶叶专家吴伟珍告诉记者。自此,散落在山沟沟里的“荒野茶”得以重见天日。

  山岭遍布的天然环境一方面孕育了“荒野茶”的优良品质,另一方面也导致茶林分散、交通不便、采摘运输困难。当地迅速行动,修建了多条山区公路,把散落在各个山头的“荒野茶”资源串联成网,并鼓励茶企在茶山就近设厂,真金白银支持其设备购置。同时,将闲置的“荒野茶”茶园、茶树资源统一流转租赁给茶企进行开发。庆元农商银行开发“荒野・好茶贷”,平安保险针对《庆元荒野茶古茶树/丛保护名录》茶树单株开发“荒野茶”古茶树险。在一系列政策“组合拳”和要素“活水”的支持下,“荒野茶”产业逐步走上了发展快车道。

  截至目前,庆元已开发利用“荒野茶”山1万亩,产量13.73吨,产值超9600万元,市场主体由2022年的5家增至21家。今年4月,全国首个“荒野茶”地方标准《荒野茶管护技术规范》正式发布并实施,为庆元“荒野茶”产业提质增效提供了有力支撑。

  浙江川镇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程龙尝到了“荒野茶”产业突飞猛进的甜头。“家乡的山好、水好、空气好,‘荒野茶’独特的山野气韵、野蛮生长的旺盛生命力是最大的卖点。”他向记者自豪地介绍,自2020年投身“荒野茶”产业以来,来自东南亚、香港的客户每年都会到他的“小洋林场荒野茶基地”来采茶品茶。该公司开发的“瘦金芽”荒野白茶近年成为出口爆款,今年在香港拍卖会上拍出了每公斤28万元的高价。如今,庆元已形成“斋郎红”“七叶集”“瘦金芽”“九山伴水”“荒野丽歌”“野樱白”等10多个“荒野茶”品类,成功培育出110多个“荒野茶”产品。

  “荒野茶”品牌的走红和热卖不仅让当地茶企赚得盆满钵满,也为村民拓宽了增收之路。“通过流转土地给茶企,村民不但有了租金收入,还可以从事茶林管护、茶叶采摘等工作,每个产茶季村里每户能增收1万多元。”庆元县安南乡吾际下村党支部书记姚光平告诉记者。据统计,通过“荒野茶”管护、采摘、加工和销售,庆元“荒野茶”产业已带动当地5000多农户增收,人均年增收近2万元。

  随着“荒野茶”品牌的打响,庆元县趁热打铁,做起茶旅融合的文章。当地连续举办“荒野茶”斗茶大赛、茶事节等活动,打造庆元茶街、庆元荒野茶展览馆、巾子峰明清古茶树古茶居、银屏山“民国茶王”季观远故居、百山祖国家公园茶木淤等景点,形成集“农事共享、民俗体验、研学旅行”于一体的景观带,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茶、品茶、买茶。

  “我们将加快培育‘荒野茶’区域公用品牌,开发推广爆款产品,谋划推出精品茶旅线路,持续提升庆元‘荒野茶’的品牌价值。”庆元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