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镇在城乡融合发展中的驱动作用
□本报特约评论员 囤凤华
今年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关于以“千万工程”牵引城乡融合发展缩小“三大差距”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的实施方案》提出,要建强“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中心镇在城乡融合发展中如何更好发挥驱动作用,助力探索出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强产业,畅通城乡经济循环。浙江各地中心镇产业基础各异、特色鲜明,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与创新空间。一是强化产业规划引领,构建差异化、特色化的产业发展格局。立足区域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精准定位主导产业,避免同质化竞争。二是培育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推动三产深度融合。同时,挖掘农业的多功能价值,探索“农业+”发展模式,促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有机融合,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展农业增值空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优服务,缩小城乡生活差距。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城乡居民生活品质的关键所在。一是加大公共服务设施投入,全面提升服务质量。针对教育、医疗等重点领域,持续增加财政投入,改善公共服务硬件设施条件。二是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激发多元主体活力。建立多元化供给体系,引导企业、社会组织、慈善机构等社会力量参与中心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与运营,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效率。三是推进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增强服务便捷性与可及性。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深化应用场景建设,整合分散的服务资源,让城乡居民享受高效、优质、普惠的公共服务。
聚人气,增强城乡发展活力。人口是一切经济社会活动的基础。中心镇须充分发挥区位与资源优势,通过系统性举措,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和生活条件,吸引人口集聚,为城乡融合发展注入活力。一是以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拓展就业创业空间。聚焦产业升级与业态创新,挖掘传统产业潜力,培育新兴产业增长点,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二是提升中心镇生活品质,强化吸引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优化人居环境,打造宜居宜业的城镇空间。培育城镇文化品牌,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居民对城镇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以高品质生活环境吸引人口长期定居。
抓改革,破除城乡二元壁垒。中心镇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桥梁纽带,有必要在系统性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上先行探索。一是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优化城乡土地资源配置。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机制,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激活农村闲置土地,为中心镇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土地要素支撑。鼓励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与产出效益。二是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升中心镇治理效能。进一步推动县级部门向中心镇下放行政审批、综合执法等核心权限,减少管理层级,提高行政服务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