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报 产业 A03 2025-07-051 2025年07月05日 星期六

农村信息报 数字报纸


A03版:产业

文章导航

一叶红茶富一方

——开化县大力发展红茶产业观察

  □本报记者 杨怡

  地处北纬30度的开化,层峦叠嶂间云雾缭绕,这里是钱塘江的源头,也是中国绿茶的核心产区。当多数人还沉浸在开化龙顶绿茶的清香中时,开化红茶正悄然崛起,用十年时间,让开化的红茶产业从籍籍无名到广为人知。

  2024年,开化县红茶产业总产值达4.08亿元,品牌价值突破8.24亿元,与绿茶形成“红绿并举”格局,使开化成为全国唯一同时坐拥绿茶、红茶国家级制茶冠军的核心产茶县,推动“土特产富”全链发展。

  破茧:从绿茶重镇到“红绿双兴”

  事实上,在钱江源头的层层绿浪中,这场关于茶产业的变革早已悄然上演。

  作为有着千年绿茶种植史的传统茶区,开化曾长期依赖“开化龙顶”单一品类闯市场。2012年,红茶市场呈现井喷式增长,开化县敏锐捕捉机遇,以海拔600米以上的原生态群体种茶园为基础,开启了红茶研发征程。

  “选用一芽一叶至一芽二叶初展的优质当地群体种鲜叶为原料,在传统红茶工艺的基础上结合各地红茶工艺之所长制作而成。”开化制茶大师李群勇告诉记者,混合工艺技术的创新,充分挖掘开化茶叶良好品质。

  多年来,李群勇带领团队在传统工艺中不断创新,历经数百次试验,终于在2020年全国茶叶加工职业技能竞赛中摘得红茶类桂冠,让“钱江源开门红”真正迎来了“开门红”。

  开化县这场茶产业转型并非单打独斗,政策的赋能为其注入了强劲动力。2023年,开化县出台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扶持政策,投入千万元资金实施“百万培育龙顶专有良种”“百万茶学资金培育人才”等六大行动,构建起从良种研发到市场拓展的全链条支持体系。

  当地还通过建立“钱江源+开化龙顶”双商标管理体系,制定了严于国标的地方标准,将红茶生产纳入数字化监管网络。“‘开门红’都是拥有自己专属二维码的,从茶园施肥到炒制成型的38道工序全程可追溯。”开化县茶叶科学研究所所长金翠介绍,去年,开化县与香港茶道总会签署合作协议,“开门红”红茶正式进军香港高端餐饮市场,首批定制茶订单超300万元。

  这是开化红茶迈向国际化的关键一步。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当开化茶香飘向全球,这片曾藏于深山的红茶,也将成为解码中国茶产业转型的重要样本。

  蝶变:从茶园经济到三产融合

  在开化县池淮镇路口村的智慧茶园里,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着土壤墒情与空气湿度,数据通过5G网络传输至茶农手机端,精准指导施肥与灌溉。而在几公里外的龙顶茶文化园,游客们正身挎竹篓,体验采茶、制茶的完整流程。

  这场生态蝶变始于2019年启动的“钱江源”区域公用品牌建设,通过整合分散的茶企资源,开化构建起“1+N”品牌矩阵,首批授权5家茶企使用统一标识,实现从茶园管理到产品销售的全链条标准化。

  在此基础上,“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的推动,深度激活了产业末梢,串联起全县12.5万亩茶园与10万茶农的生计,推动产业链纵向延伸,悄然重塑着山区经济的肌理。

  在御玺明代贡茶园,游客可参与茶点制作、茶餐烹饪等沉浸式体验,茶园年接待游客超3万人次,带动周边民宿入住率提升40%。益龙芳茶业通过AR技术还原制茶工序,开发冻干茶粉、抹茶等20余种衍生品,产品附加值提升近5倍,仅杭州直营店年销售额便达500万元。当地总投资3亿元的“三茶融合”创新园也即将竣工,这里不仅配备16条数字化生产线,实现茶叶加工效率提升30%,更规划了世界茶机械装备展示中心与茶科技研学基地,预计投产后年加工能力突破5000吨……

  在开化,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尤为显著。钱江源国家公园通过地役权改革,对27.5万亩集体林地实施生态补偿,每年每亩补偿48.2元,同时允许农户使用“钱江源”品牌标识提升农产品溢价,2024年茶叶、笋干等产品增收20余万元。这种“生态有价”的创新机制,也为全国国家公园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开化样本”。

  当茶香浸润到餐饮、文旅、康养等领域,钱江源头的绿水青山,正通过一片茶叶转化为实实在在的“金山银山”。

  传承:从技艺坚守到创新赋能

  在开化茶人眼中,红茶产业的腾飞始终镌刻着两代人的精神烙印。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石春生,在捧回绿茶加工全国冠军后转身投入红茶研发,将绿茶的鲜爽感融入红茶发酵工艺,独创的“高山云雾香”系列填补了市场空白。

  而其徒弟李群勇则通过“互联网+”,不仅在全国茶叶加工职业技能竞赛中摘得红茶类桂冠,还通过直播制茶过程、开发小罐茶礼盒等方式,让传统技艺与年轻消费群体同频共振。

  这对“红绿双冠”师徒带领的技术团队,已累计培训茶农超5000人次,秉持着“授人以渔”的理念,在传统中融合创新的制茶工艺从实验走向实践,走进千家万户。

  同时,开化县抢占创新赛道,与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共建了智慧茶园项目,将物联网技术植入3000亩核心产区,实现病虫害预警、水肥管理的精准化,并在杭州设立“开化红茶体验中心”,通过AR技术重现制茶工序,让都市消费者触摸到源头的温度。

  而年轻一代茶人的崛起,则为产业注入全新活力。

  “80后”茶企负责人汪洋辞去城里工作回乡创业,推动家族茶园数字化转型,通过电商和国际合作打入日本、中东市场;“90后”科研人员夏琛则潜心研发茶类日化产品,用纳米技术解决茶多酚氧化难题,打造出爆款牙膏和面膜……这些新生力量与传统匠人形成互补,共同推动开化茶叶从“手工技艺”向“科技+文化”复合型产业升级。

  从区域新品到飘香世界的产业名片,开化红茶的创新发展,既是一场打破“绿茶依赖”的突围之战,更是一次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的生动实践。

  当钱江源头的云雾继续滋养着漫山茶园,当数字化浪潮与传统匠心碰撞出新的火花,这片承载着富民梦想的“金叶子”,正朝着“世界红茶重要产区”的目标稳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