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报 要闻 A02 2025-07-051 2025年07月05日 星期六

农村信息报 数字报纸


A02版:要闻

一条诗画风光带 一把发展“金钥匙”

  □本报记者 杨怡

  在浙西的青山绿水间,一条绵延280公里的“衢州有礼”诗画风光带宛如彩练当空,将城市与乡村、传统与现代、生态与产业编织成一幅壮美的共富画卷。

  沿着衢江、乌溪江的粼粼波光,一条串联1个中心城区、5个县(市、区)、47个乡镇街道的发展“脉络”跃然眼前。这条覆盖全市14%国土面积、集聚60%常住人口的诗画风光带,不仅是一道生态景观长廊,更是衢州重构城乡空间格局的“金钥匙”。

  衢州深谙“不破不立”之道,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建立“市县一体、全域统筹”推进机制,编制全国首创的跨县域概念规划,将沿江公路、产业平台、公共服务等要素在空间上精准“落子”,实现“多规合一”的立体化布局。眼下,在诗画风光带内,89.8%的农用地完成“多田套合”优化,村均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

  空间的重构为当地的发展带来机遇。总投资89.5亿元的176个重大项目沿“带”布局,未来农业园区、数字工厂、文旅综合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龙游县溪口镇,曾经的采石矿坑蜕变为“未来乡村”示范点;在开化县音坑乡,千亩稻田与艺术装置构成大地景观,年吸引游客超50万人次……

  在新产业迅猛发展的同时,区域特色产业也焕然一新。衢州市通过聚焦“双柚”、油茶、茶叶三大百亿产业和十大特色“土特产”,绘制产业链全景图谱,构建起“五端同步、五链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龙和渔业园通过数字赋能实现年产值超10亿元,华欣湖羊园建成全国单体最大养殖基地,汇农蛋鸡园打造智能化养殖标杆……12条产值超10亿元的全产业链,让传统农业焕发新生机。

  更富创意的是“共富合伙人”机制。在江山市清湖街道,链主企业与12个村集体、300余户农户组建产业联盟,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得租金、入股分红得股金、务工就业得薪金,实现“一地生三金”。目前,衢州市已推出400余个合伙人项目,带动农民增收1.4亿元,让农民真正成为产业链上的“股东”。

  针对山区人口分散难题,衢州创新“721”人口集聚模式,让70%人口向城区集中,20%向中心镇汇聚,10%留在重点村。以“房票”通兑、跨区安置等政策突破,近3年完成315个自然村整村搬迁,7.6万农民走出大山。

  产业的发展,叠加“房票”补贴、职业通道、“有礼租”短期居住服务等政策举措,形成了年均引育大学毕业生4.4万人的“衢州速度”。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愈发活跃。近3年,衢州市城镇化率提升4.1个百分点,领跑全省;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