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报 要闻 A02 2025-07-051 2025年07月05日 星期六

农村信息报 数字报纸


A02版:要闻

“AI+农业”,“浙”里田园更智慧

  □本报记者 沈璐兰 周文佳

  日前,全省智慧农业引领区建设现场推进会在江山市举行,明确了浙江未来5年智慧农业引领区建设的“作战图”“任务书”。在会上,“AI+农业”成为一个热词。发展“AI+农业”,浙江先天优势在哪里?随着AI大模型技术不断升级,“AI+农业”将迎来哪些机遇和挑战?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进行了走访。

  先行先试 探索示范

  从2003年启动“数字浙江”建设,到2024年获批建设全国首个智慧农业引领区,20多年来,浙江始终将发展智慧农业作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正如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所言:“浙江作为数字经济先行地,有责任也有条件先行先试,为全国智慧农业发展率先探索、作出示范。”

  浙江发展“AI+农业”有什么优势?省农业农村厅数字“三农”专班相关负责人表示:一方面,浙江数字经济发达,拥有一批在人工智能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和科研机构,能为“AI+农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和创新动力。另一方面,浙江农业基础设施完善、产业化程度高,农民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较强,为“AI+农业”的推广应用创造了条件。

  发展智慧农业,需要“软硬兼施”。“硬件”上,浙江进一步畅通智慧农业发展的通信“大动脉”,织密物联“感知网”,推动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进行数字化改造,因地制宜部署物联设备,形成点状监测、线状追踪、面域覆盖的立体化数据采集网络。“软件”上,加大财政投入,强化项目支撑,优化政策服务。“我们面向不同类型的主体,推出不同的解决方案,让参与者真正从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从而自发、持续地投入和应用智慧农业技术。同时,专设人才项目跑道,引育数字系统应用开发、智能农机应用、电子商务运营等紧缺人才。”省农业农村厅数字“三农”专班相关负责人说。

  这些年来,全省农业农村系统深入实施智慧农业“百千工程”,积极推进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等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领域的探索应用,取得良好成效。以省市县三级贯通的“浙农码”为例,现已接入24个省级应用、102个地方应用,汇集372项涉农服务,累计赋码用码量超7.1亿次。

  AI发力 质效双增

  入库42240瓶,库内温度14.5℃……走进浙江君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育菇房,控制系统屏幕正实时更新着各项数据。该公司负责人姜莉勇告诉记者,菇房采用11层床架立体栽培,日产量可达65吨,从种植到出菇一般只需48天,而且可实现全天候不间断生产。“我们通过构建‘数字农场智慧平台’,实时监测调控金针菇生产环境温度、湿度、光照、风速等参数。同时,自主研发脉冲搅拌智能加水系统、低温抑菌精准控温算法、金针菇优质高效生长模型等,实现金针菇从育种到采收全程自动化、精准化、智慧化,生产效率提升20倍,成本降低10%左右。”姜莉勇说。(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在宁海,采用数字化恒温养殖车间养殖南美白对虾、银鲳鱼和石斑鱼的原坊智慧渔业未来渔场,通过2000多个物联网传感器和12台自主导航投喂机器人,开展立体化养殖,饲料投喂误差率小于0.3%。“以对虾为例,基地单位面积年产量可达9万公斤/亩,是传统高位池的10倍以上。”基地负责人介绍道。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已在浙江“三农”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走进江山市峰田家庭农场的百亩稻田里,一只智能巡检机器狗引起记者关注。它无需人工操控就能在田埂间灵活穿梭,自动避障,实时扫描作物长势、分析病虫害、采集气象数据,成为种植户得力助手。“我们正和相关科研团队作进一步研究,让机器狗在丘陵山地果园具备同样出色的地形适应能力,能对果树进行近距离巡检,获取树木健康状况、果实发育情况等信息,便于管理。”浙江托普云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市场部负责人杨莉说。

  数据决策,智慧作业……AI技术让千年农耕文明焕发时代生机。

  数字赋能 服务升级

  近日,在金华市金东区岭下镇三汶塘水库附近,该市“低空+AI”农事服务中心一架搭载高精度传感器的“飞马V500”固定翼飞机正在百米上空沿着预定航线对下方稻田进行航测,拍下高清影像后实时传回,再由技术人员通过AI生成数据、分析结果,帮助种粮大户更好地灌溉、施肥。

  该农事服务中心运营方金华浙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负责人郑永富告诉记者,以60平方千米的拍摄影像绘制某区域的油菜种植面积为例,用AI模型提取不到2小时就能完成,但人工绘制需要2天;再如夏粮丰收时节,利用无人机采集的水稻生长数据与AI预测模型联动,可以精准计算种植区域、面积和采收窗口期,为机械化收割、烘干设备调度、粮库收储仓位规划提供数据支撑。通过政府搭台、企业运营的模式,目前,金华市已有500多万份低空数据样本,影像矢量面积达到4644.47万亩,为AI模型训练和推理提供了高质量的数据支撑。

  种植户普遍关心的“低空+AI”运行成本如何?“我们农事服务中心的飞行成本已降到每亩0.05元,全域数字化以后成本会更低,我们将继续与相关部门一起建立低空农业数据运营平台技术领域的相关标准,实现数据共享、互惠共赢。”郑永富说。

  在人工智能时代,数据是关键驱动力。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数字农业研究院教师张垚介绍,由于地域、季节、周期等因素,农业数据变化极其复杂。“我们正在与企业合作,深入研究作物生长机理,研发智能传感器,将信息数据演化成为大模型算法推演的一部分,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奠定数字基础。”张垚说。

  “人工智能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必然选择,也是‘科技强农、机械强农’的关键抓手。AI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引擎,可为智慧农业提供底层技术支持,能有效解决效率与资源瓶颈,全面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和农业农村管理服务效能。”省农业农村厅数字“三农”专班相关负责人表示。

  目前,浙江已形成“数字+设施+机械”发展体系,培育了562家数字农业工厂和48家未来农场,涌现了一批智慧农业技术成果和先进的模式业态。“AI+农业”正在“浙”片田野上绽放绚丽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