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IP何以更有活力
□本报评论员
滚烫澎湃的“村BA”,独特韵味的“村咖”,婉转悠扬的“村越”,色彩斑斓的“村画”,智谋对决的“村棋”……浙江乡村如火如荼地举办文化活动、变着花样地“玩”文化,一批批接地气、冒热气的“乡村IP”频频“出圈”,受到广泛关注。
在“千万工程”牵引城乡融合发展缩小“三大差距”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的新征程上,如何更好挖掘并发挥乡村文化资源禀赋优势,进一步激发乡村文化IP动能,开发更多优质乡村文化产品,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成为一道新的时代命题。
丰富乡村文化产品供给形式,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是满足和提升乡村群众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的重要路径。通过立足乡土本身禀赋条件与特色资源,充分利用政府引导、市场调节、社会协同以及村民参与等多方合力,完善乡村文化产品生产、传播、消费、分配全链条结构,促进乡村文化生产力高质量释放。依循“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和“错位发展、串珠成链”的思路,深入挖掘地方特色农事活动、民俗文化以及田园景观等文化要素,综合运用现代数智科技与人工智能手段,开发更多富有农耕农趣农味的文化产品及场景,善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创新乡村文化产品服务供给新形态与新模式,提升大众参与度与体验感。
乡村文化产品服务供给高质量发展,能够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多重效益的聚合叠加,将乡村文化资源优势转化成发展胜势,形成建设和谐和顺和美乡村的强大合力。聚焦乡村文化供给改革,汇聚支持政策、市场资本、先进技术以及社会群体等多方资源,把乡村文化产品服务供给中的硬件和软件结合起来。一方面,继续完善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和生活条件等硬件,确保乡村具有文化空间完整性和设施现代性,将乡土文化原生态特色与现代化生活元素有机融合,让乡村文化建设留住乡风乡韵乡愁,让更多更好的乡村文化产品服务走进大众日常。另一方面,着力塑造人心和善、和睦安宁的乡村精神风貌,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和美文化氛围,促进乡村优秀文化繁荣发展。
长远看,乡村文化IP要持续“火热”,乡村文化产品服务供给高质量发展,需要依靠法律、人才以及技术等方面协同保障,以实现乡村文化产品的不断创新以及文化服务的持续升级。健全法律保障体系,保护好传统文化根脉,平衡好赓续文化基因和短期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完善财政保障体系,改善、提高乡村文化建设财政资金的结构、使用效率。在引入新技术、打造新业态、搭建新平台的过程中,始终关注乡村文化产品服务供给的普惠性。优化人才保障体系,通过“传帮带”培养乡土文化能人、传统手工艺匠人等,加强本土文化人才培育,同时积极与高校共建实践基地,实行激励政策,设立特定岗位吸引高校毕业生驻村服务,强化专业人才引进。构建技术保障体系,建立乡村文化基因库,提高乡村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