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蓑衣情
□往事悠悠 缪士毅/文
每当春雨淅淅沥沥之时,我总会想起那件伴随父亲劳作一生的蓑衣,脑海中也会浮现农家田头那“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春耕情景。
蓑衣,曾是庄稼人的避雨工具。在尼龙雨衣没有出现之前,每逢雨天,庄稼人全靠穿蓑衣来避雨劳作。蓑衣跟锄头一样,在当时是庄稼人必备的用具。春雨中,庄稼人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手扶犁子,赶着春牛耕田,构成了一幅美妙的春耕图;夏雨中,庄稼人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收割早稻、抢插晚稻,那是一幅夏收夏种的农忙画卷;秋雨中,庄稼人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收获累累果实,那是一幅洋溢喜悦的丰收图;冬雪中,庄稼人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忙着为来年春耕作准备,图个瑞雪兆丰年。蓑衣,伴随庄稼人走过春夏秋冬,也留下了一幅幅乡村农耕画卷。
提起蓑衣,就会想起乡下老家房前屋后的几棵棕榈树。在我的家乡,蓑衣大多由民间手艺人制作,其所用的材料就取自庄稼人自己所植的棕榈树,称得上“就地取材”。老父说,家有几棵棕榈树,制作蓑衣的材料就不用愁了。每年,父亲总要亲自从这几棵棕榈树上剥下几张棕衣,晒干备用。编制一件蓑衣需三四公斤棕衣,对一户庄稼人来说,需要几年积累。
在家乡,蓑衣有好几种类型,如“老鹰披”“老大”蓑衣等,根据劳作类型来制作。比如,“老鹰披”是为农田里劳作的庄稼人所设计,蓑衣前面短后面长,方便弯腰作业。“老大”蓑衣是给渔夫用的,渔夫需要划船,所以这类蓑衣袖子要长,在站立划船时手臂不会淋湿。就我老家来说,大多是务农的庄稼人,蓑衣就以“老鹰披”为主。蓑衣一般制成上衣与下裙两块,通过上万针串制而成,编制一件蓑衣至少需两三天。记得父亲曾请一位手艺人编制一件蓑衣,当时这位手艺人从早忙到晚,不时穿针引线,经过一道又一道工序,花了两天才编制完成。那密密麻麻的针线,让我看到编制蓑衣并不是件容易之事,不仅需要心灵手巧,还需要耐心细致。
蓑衣,这种“穿”越千年、逐渐远去的“雨衣”,正在淡出人们的视线。不过,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特别是民宿的发展,现在的蓑衣不再是一种用来遮雨挡风的“雨衣”,而是作为一种传承耕读文化的“符号”,成为一种“艺术品”。而一些民间风物收藏者,则将蓑衣作为一种“文物”,乐于收入“囊”中。
春雨霏霏,蓑衣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记忆,也是遐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