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报 要闻 A02 2025-03-151 2025年03月15日 星期六

农村信息报 数字报纸


A02版:要闻

丘陵山区农机化高质量发展的进阶之路

  □本报记者 高晓晓

  农业机械化是科技强农、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也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重要保障。今年春备耕刚启动,浙江在奋力推动农业机械化高质量发展上就使出一招:坚决打好水稻机插翻身仗。然而,这场翻身仗的关键之一,落在了丘陵山区的农机化发展上。“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浙江,农业现代化之路注定与众不同。如何在复杂的地形中实现机械化?几番摸索,浙江的答案是:加快培育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研发与应用适应丘陵山区地形的小型农机。

  2022年,浙江启动建设全国丘陵山区小型农机发展先导区,武义、泰顺、苍南、磐安等地率先作出示范。但这仅仅是开始,要真正破解丘陵山区的农机化难题,还需多方发力。

  农田改造:聚焦特色产业。推进农田宜机化改造,是破题的第一步。浙江采用因地制宜、重点突破的推进策略。对于平缓地块,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目标,全面实施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排水等工程,为全程机械化作业创造条件。对于有坡度的区域,以特色产业为主抓手,重点解决施肥、植保、中耕等劳动力密集环节的机械化问题,再布设田间道路、引入山地轨道运输机械,一张丘陵山区的机械化高质量发展蓝图逐渐明晰。

  科技引领:赋能小型农机。丘陵山区要实现农机化,农田改造是基础,核心则在于农机装备的研发创新。浙江依托省农机装备创新研发推广联盟,建立产学研定期会商机制,定期梳理丘陵山区的农机化需求清单,布局建设农机试验创新基地,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农机企业联合攻关,协同推进丘陵山区机械化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应用。针对丘陵山区田块小、地形复杂的特点,浙江发力小型农机研发,当前春耕季,小四行插秧机、手拉式插秧机等小型简便式插秧机就是山区耕种的“主力”。尝到了甜头,各地在政策上不断加码赋力。武义县通过设立研发创新专项资金,近3年累计研发操作简便、灵活实用的各类农机具超200种,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

  服务创新:全程机械化。如何让农机受惠于民,打通“最后一公里”。近年来,浙江新(改)建一大批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以全程社会化服务迈出闭环的最后一步。在泰顺、苍南、磐安等地,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通过订单式、“一条龙”服务,为小农户提供全程机械化解决方案,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在水稻机插火热开展的当下,武义县布局建设6个工厂化育供秧基地,建成4家水稻产业区域性农事服务中心,有力保障了县域机插秧供应和机插社会化服务。

  人才支撑:“引进来、走出去”。农机化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浙江通过与省外先进地区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农机企业和农机专业合作社合作,定期组织培训、交流学习,提升丘陵山区农机化人才的技术水平。面对春耕期间机插手紧缺难题,龙游、武义的做法是引进北方机手,实行“北手南调”跨区作业。据记者调查,一对北方机手夫妻来浙江机插一季水稻,包吃包住包机票,可增收1万—10万元。这种“引进来、走出去”的人才策略,既缓解了我省农机手紧张的现状,也为外省农民提供了就业岗位,拓宽了致富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