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报 产业 A03 2025-02-081 2025年02月08日 星期六

农村信息报 数字报纸


A03版:产业

文章导航

黄精地里生“黄金”

  景宁黄精。

  景宁县澄照乡金坵村畲寨仙草谷产业基地里,村民们正忙着播下黄精种苗。

  □本报记者 张雅萌

  黄精,属百合科黄精属植物,是传统的滋补中药材。

  景宁县地处浙南,优良的气候条件十分适合黄精种植。近年来,该县将黄精产业作为“土特产”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激发乡村产业新动能、新价值,推动共同富裕。数据显示,2024年,该县黄精种植面积超7000亩,年产量约2600吨,年产值达4200万元。

  “精”耕细作 土地生“金”

  年前,记者走进景宁县澄照乡金坵村畲寨仙草谷产业基地,村民们正忙着打窝、起垄,种下黄精种苗。

  “我们立足山区资源优势,以‘公司+基地+村集体+农户’模式,通过土地集中流转,建成林下畲药基地500余亩,其中黄精基地300多亩。”畲寨仙草谷负责人雷华向记者介绍,公司在各方支持下,赋能项目发展,打造示范基地。

  “黄精种苗每盒重约15公斤,村民每天能种200多盒,人均日工资可达200元。”雷华告诉记者,目前,该公司除自有基地外,还以提供种苗、提供技术、保底收购等形式带动农户参与种植黄精等畲药。

  随着黄精市场需求量的持续增加,当地种植户在专家指导下积极采用新技术,不断更新设施设备,创新种植方法,提高产量和质量。

  “黄精喜阴、耐寒、怕旱,喜欢高海拔气候,种植以质地疏松、保水力好的壤土或砂壤土为宜。”省科技特派员、浙江中医药大学专家沈晓霞介绍,景宁县土质疏松肥沃、有机质丰富,具有得天独厚的绿色药材生产条件。

  在景宁县任科技特派员期间,沈晓霞及其团队主持实施“黄精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及推广”等多个科研项目,引进黄精大田种植冬季覆草技术,进行生态种植技术集成研究,并在全县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在标溪乡、雁溪乡两地推广黄精种植面积达1500亩。

  “传统种植方式全凭经验,产量和品质都不太稳定。眼下,有了专家的指导,种出的黄精品质更高,更受市场欢迎。”景宁畲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陈正根笑着说,沈晓霞与该公司开展结对合作,指导种植多花黄精超500亩。

  “精”益求精 产业多元

  清洗、切片、蒸制、烘干、包装……在位于景宁县的丽水一山绿色实业有限公司加工车间内,黄精加工的各项流程正有序进行中。

  “我们拥有先进的加工生产线,黄精原材料历经选、晾、洗、制、泡、滤、收等工序,以古法熬制,历经九蒸九晒后,口感浓郁,绵柔甘醇。”公司综合办负责人陶丽香告诉记者,为满足日益庞大的加工需求,公司新建了1000平方米的加工共享车间,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全面投入运营后,黄精日处理量将达1000公斤。

  “眼下,面对市场日益多样的产品需求,公司与浙江中医药大学等多所院校合作研发,从品种选育、规范生产、精深加工、包装销售全产业链入手,为黄精产品加工提供科研支撑,并陆续推出了黄精酒、黄精饼干等一系列特色产品。”陶丽香介绍,目前,该公司年精加工黄精总产值达800余万元。

  近年来,景宁县先后引入五养堂、生生堂等龙头企业,有序推进中国畲药谷、万亩黄精生态栽培建设等项目,共建“浙江中医药大学景宁畲医药研究院”“畲医药展览馆”等,合力推动黄精等畲医畲药科研与转化。

  在位于该县澄照乡金坵村的畲药展销中心,各类畲药、中药材衍生产品琳琅满目,引人注目。“为充分发挥黄精的食用和药用双重价值,我们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入驻企业与杭州胡庆余堂药业有限公司合作开发黄精酒等,进一步挖掘黄精的潜在价值,拓展产品发展空间。”金坵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兰文忠介绍,目前,村里还建有农产品共富直播间,可为农户免费提供互联网直播设施等,帮助农产品拓宽销售渠道。

  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品牌建设的有力支撑。自2017年以来,景宁打造“景宁600”区域公用品牌,探索出一条山区农业特色发展新路径。如今,“景宁600”已是畲乡农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张“金名片”。

  “针对目前农产品销售趋势,我县正逐步由传统的线下展销向线上线下同步转型,通过到各地举办推介活动等,进一步提升‘景宁600’区域公用品牌知名度。”景宁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该县与阿里巴巴、世纪联华等开展合作,成功入驻“浙好淘”、天猫超市等直播平台。景宁黄精更是先后斩获森博会金奖、浙江农博会优质奖,显著拓展当地黄精产业的影响力。

  “精”力旺盛 推动共富

  “咱农户就盼着这样的好事,药材苗木不用花钱,还有专人手把手教种植技术,兜底回收协议一签,心里可踏实啦!”景宁县澄照乡金坵村村民雷灵梅面对记者,难掩喜悦之情。近日,她种植的黄精被当地畲药“共富工坊”以颇为可观的价格回收,在切实尝到种药材带来的致富“甜头”后,雷灵梅已经在盘算着扩大种植规模,准备在这条增收路上大步迈进。

  雷灵梅提到的“共富工坊”,是澄照乡结合金坵村优质的生态环境和产业基础,创建的集畲药种植、加工、研发、休闲于一体的畲药“共富工坊”。

  近年来,畲药“共富工坊”通过“村党组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免费为低收入农户提供种苗、技术服务、保底收购等“一站式”帮扶,带动周边农户参与畲药种植,引导留守农户创业、抱团致富。截至目前,累计带动50余户村民参与药材种植和工坊劳作,发放村民工资性收入30余万元,村集体增收10万元,产品销售额近千万元。

  畲药“共富工坊”是景宁体系化打造“共富模式矩阵”,推动民族地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生动实践。记者从景宁县农业农村局了解到,2018年以来,当地制定多项产业发展扶持政策,给予种植“多花黄精、三叶青、七叶一枝花”等的农户每亩补助2000元,并相继出台《品质农业提升三年行动》《林下经济发展三年行动》等,助力黄精产业高质量发展。

  如今,越来越多的村民投身到黄精产业中。在该县大均乡伏叶村,400余亩种植基地是村民心中的“绿色宝矿”。近年来,大均乡立足本土优势,书写“土特产”发展篇章,将畲药产业作为特色农业产业,实现黄精种植面积500余亩,年产值150万元,带动农户增收60余万元。当地政府积极牵线搭桥,与高校、企业携手,开展黄精蜜饯、黄精巧克力等衍生产品的研发,进一步提升黄精产业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去年年初,“景宁畲黄精林下栽培系统”成功入选浙江省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一成果吸引了更多游客的关注,为黄精产业与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契机。

  “通过举办各类黄精文化节、农产品展销会,吸引大量游客和采购商,不仅提升了景宁黄精的知名度,还拓宽了销售渠道。”景宁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地积极搭建平台,促进黄精产业与电商、文旅的深度融合。当前,景宁黄精产业正沿着高质量发展的道路稳步前行,成为百姓增收致富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