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报 典型 A05 2024-12-211 2024年12月21日 星期六

农村信息报 数字报纸


A05版:典型

文章导航

让山海共富新路越走越宽

  果园现代农机演示。 仇伟传 摄

  高泥黄鱼智慧养殖网箱。 蒋曼儒 摄

  □本报记者 蔡希师

  象山是浙东沿海的一个半岛县,拥有耕地20.7万亩、园地16.2万亩、湿地(滩涂)26.4万亩、设施农业5.4万亩、规划养殖用海241.9万亩。近年来,象山县积极构建主体协调互动和要素高效配置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因地制宜探索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动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新模式等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打造共同富裕大场景下乡村振兴标志性成果。

  今年前三季度,象山县农林牧渔总产值107.77亿元、同比增长4.1%,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877元、同比增长5.2%,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56∶1,优于全省平均水平,农业经济总量连续20年稳居全省前列。

  科技强农 产业焕新

  “相较于传统的近海养殖,‘东海1号’深远海养殖平台采用的野生驯化方式,养殖空间更大、饵料更充裕,在此环境下自然生长的大黄鱼形态更流畅、肉质更紧实、品质更接近野生大黄鱼。”浙江深蓝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宣立新告诉记者。今年8月,由象山打造的全省首座深远海半潜式养殖平台“东海1号”顺利下水,并于10月完成首批鱼苗投放。

  记者从象山县渔业局了解到,该平台养殖有效水体3.6万立方米,搭载的鱼群监控系统、养殖环境监测系统、海域看护系统、智慧养殖集控管理系统等现代化渔业生产设备,可实现养殖的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管理。明年项目量产后,预计每年可为市场提供优质大黄鱼超400吨,成为名副其实的“蓝色粮仓”。

  “平台投产是象山渔业养殖从内湾向深海迈进的关键一步,是象山藏粮于海、向‘新’而行的生动实践。”象山县渔业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东海一号”是该县以工业化理念激活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一个缩影:总投资6.5亿元,设计总吨位1.5万吨的全国首艘自主设计研发的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甬利”号计划于2025年5月正式启用,预计投产后日加工能力达800吨,年捕捞量8万吨,年产值达5亿元;总投资3.8亿欧元、计划产能2万吨的亚洲首个大西洋鲑鱼(RAS)陆基养殖项目一期建成投产,今年已销售2000吨……

  除了引导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象山县还着力推动种业新突破,加强产学研联合攻关,牢牢把种业“芯片”攥在手中。

  象山县聚焦休渔期海产品市场巨大缺口和消费需求,引导骨干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开展农业科技攻关,顺利攻克以小黄鱼全人工规模化育苗技术为代表的自主优育农业优质品种53个,银鲳、梅童鱼等6个全人工繁育技术填补国内空白,海水繁育品种占全国的46.4%。

  为了重塑农业生产“人、地”关系,象山县突出机械强农,让农事生产省时且省力,通过“政府贴一点、银行融一点、农户出一点”方式,大力推动农业“机器换人”,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综合机械化率达87.2%、高出全国平均20个百分点。该县深化“耕种管收储加销”全链条托管服务,推广“村集体+服务组织+农户”生产模式,建成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4个、配套站点20个,实现社会化服务全覆盖,今年为1200家农户服务55万亩次,每亩成本减少近300元。

  数字赋能 品牌升值

  “今年省农博会上,象山‘红美人’销售很‘火’。多年来之所以受到消费者的热捧,其中的奥秘就是全程数字化管理。”象山县晓塘乡种植大户顾品向记者介绍如何将柑橘种成“爆品”。

  “整个果园全部采用高标准连栋大棚模式种植,配备水肥一体化等现代化设施,利用数字化手段提升传统农业。”顾品告诉记者,通过“象山柑橘产业大脑”,可以自动采集土壤温湿度、氮磷钾养分、水分等数据,实现实时监测。

  果子成熟后,还能通过智能选果机,用无损检测仪的红外线扫描,精准判断果实的糖酸比例,筛选出优质果实。象山大旸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蔡林军告诉记者,随着数字化种植技术的推广,柑橘的产量和质量逐年上升,“今年国外订单势头良好,预计订单量达50万公斤。”

  据象山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史欣荣介绍,从2022年起,象山就开始谋划建设“柑橘产业数字大脑”。以“柑橘产业大脑+未来橘场”发展模式,贯通种植、加工、流通、品牌、服务等各环节,实现主体全上线、地图全覆盖、数据全贯通、业务全闭环、服务全集成、一码全管控。

  数字化的广泛应用,不仅提升了农业生产的规范化和便捷化水平,更是通过农产品“数字档案”实现产品信息“全程查”,以品质溯源提升品牌价值。

  通过“浙农码”的“一果一码”,整合种质种苗、种植管理、销售渠道等身份标识信息,一码融合建立农产品“数字档案”,推动“从田间到餐桌”全链条闭环管理。

  目前,“象山柑橘产业大脑”已覆盖橘农771户、种植区域3万亩, 象山县柑橘联盟会员申领“浙农码”标签53.92万枚,赋码“红美人”礼盒均价比未赋码高45元,带动橘农增收5000余万元,推动象山柑橘区域品牌价值达36.38亿元。

  要素支撑 助力振兴

  在象山县高塘岛乡广袤的滩涂上,一块块光伏板井然有序地排列,共同享受着阳光的照耀,并持续不断地将绿色清洁能源输送到电网中。这是长大涂光伏电站,作为全国最大的海岸滩涂渔光互补光伏项目,实现了渔业与光伏产业的有机结合。在光伏板下方的水域,可以继续开展渔业养殖,实现土地和海洋资源的高效利用。这种渔光互补模式,不仅提高了经济效益,还促进了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除了渔业,象山县还积极探索多形式的农业种养新模式。“你看,果子需要的水和营养成分全部靠气雾喷施,不仅节水减肥少病害,而且生长周期更短、亩均产量更高。”在位于象山县的宁波农雾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基地,负责人蒋浩兴奋地向记者介绍这种果蔬“气雾栽培”新模式。

  所谓“气雾栽培”,就是将养分、水分以气雾形式喷到植物根系中,满足植物对营养的需求,促进植物生长发育。这种模式,杜绝了土壤病害传播,水肥吸收利用率可达85%。

  记者从象山县农业农村局了解到,该县坚持“以种带养、以养促种”的循环发展理念,汇聚技术、资金、人才、信息等关键要素,培育了25个高效种养模式。“通过6年的推广,如今,农牧结合、稻渔共生、稻菜轮作等‘水稻+农(渔)作物’生态种养模式共计11.25万亩,对比纯水稻种植模式,亩均收益可提高3-5倍。”象山县农技推广中心主任李方勇告诉记者。

  新模式的推广,离不开人才引进,乡村全面振兴,需要人才“百花齐放”。

  朱文荣从国外留学回来,发现长在滩涂的浒苔,在象山常被蟹、贝养殖户舍弃,但在国外却价格不菲。从中发现商机的朱文荣决定从事海藻养殖、加工、出口及产品研发。

  经过多年努力,朱文荣突破浒苔养殖技术难题,将无人问津的农村“土货”变成了热销海外的“抢手货”,带动周边村民年增收700万元、村集体年增收20万元。“文荣带领村民开展绿藻、褐藻等生态混养,去年养海藻的村民人均收入超过6万元。”高泥村村干部朱中华告诉记者。

  近年来,象山县统筹发挥科技特派员作用,培育“新农人”、农创客超3万人,引育乡村产业项目75个、总投资超3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