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疙瘩”变身“金宝贝”
![]() |
![]() |
![]() |
![]() |
□本报记者 杨怡
甘薯是我省传统粮食作物,在浙江已有300多年栽培史。目前,全省种植面积约80万亩,主要分布在山区、半山区、沿海滩涂和沿江冲积平原等区域。
甘薯分为鲜食、加工两类,鲜食以“迷你”甘薯为主,加工则以薯脯、粉丝为主,要求淀粉含量相对较高,蒸煮后淀粉糖化率高。
近年来,我省通过科技助力,推动甘薯品种迭代,在双季、轻简化栽培上探索实践,大力发展深加工,全面补齐产业链条,不断推动甘薯产业高质量发展。
科技赋能提品质
杭州市临安区西部山区海拔较高,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沙土透水透气性强,泥土呈碱性且富硒。
独特的山体和森林,形成了特殊的小气候,种出来的小香薯分外香甜。目前,临安区小香薯种植面积超1.5万亩,从事小香薯生产的农户达上千户,成为我省第一个引种小香薯并形成产业的区县。
然而由于连年种植,天目山甘薯已出现品种退化、产量下降、品质降低等情况,一定程度上制约产业的发展。如何解决?
近年来,临安区通过科技创新、改良品种等举措,为甘薯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作为一名农技人员,我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识,带着农户们加油干。”赵琳是杭州市农科院派驻天目山镇的科技特派员,她通过与浙江大学合作开展不同产区甘薯病毒病普查,帮助原有甘薯品种脱掉病毒,从源头上改善种苗。
临安区与高校院所合作,引进“浙薯13”“浙薯6025”“浙紫3号”等番薯品种,不断优化品种种植结构,并遵循不同品种的特点,针对性开发薯干、薯粉、薯丝和薯酒等产品。
“通过推广先进技术,基地的小香薯销售额提高了20%,亩均收益达6000余元。”天目山镇的淼楠小香薯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美凤亮出了成绩单。
同样以科技助力产业发展的,还有衢州市衢江区。
近年来,衢江区莲花镇外黄村引进符合本地实际的特色甘薯新品种,配套适宜的标准化栽培技术,同时,利用组培脱毒技术,生产脱毒甘薯种苗,带动甘薯产业调结构、创优势。
目前,该地已引进甘薯品种30个,筛选出3个最适合莲花镇种植的甘薯品种,包括1个菜用品种“薯绿1号”,1个鲜食品种“龙薯9”,1个烤薯品种“烟薯25”。
“针对筛选出的品种,我们分别提出了配套的繁育、生产及加工新技术各1项。”省科技特派员、浙江农林大学薯类作物研究所所长陆国权表示,当地还建起甘薯生产示范基地,进行新品种的引种示范。“眼下,基地每亩商品甘薯产量在1500公斤以上,亩产值在7000元以上。”
精深加工挖价值
眼下,正值甘薯收获季。走进遂昌县黄沙腰镇的非遗烤薯“共富工坊”,工人们正在将甘薯进行清洗、削皮、蒸晒、烘烤……空气中弥漫着香甜的味道。
好山好水好空气,加之“三蒸三晒”的古法制作,让遂昌县的甘薯干“出圈”,并逐渐发展成一个富民产业。
该县柘岱口乡五星村曾是一个空心村,如今,依托这份“甜蜜产业”摇身变为远近闻名的“电商村”。
“遂昌甘薯有着优质糖分,经‘糖化’等传统技艺制作后的甘薯干口感绵密甜糯、Q弹有嚼劲,深受消费者喜爱。”五星村党总支书记胡祖法介绍,良好的市场前景让不少村民选择返乡创业,纷纷从“打工仔”变身“大掌柜”,短短4年,村里就开了300余家农特产网店,让一块甘薯干撬动柘岱口乡3600万元产值,种植户人均年增收2万余元。
如何做大甘薯文章?宁海县茶院乡铜岭脚村有着独特“秘笈”。
铜岭脚村素有宁海“甘薯面加工第一村”之称。全村的甘薯面年产量在160吨左右,占全县甘薯面年产量的四分之一。目前,村里已有2家企业通过SC生产认证。
“以前都是自己吃,或送给亲朋好友,根本没想到甘薯面能卖得这么火。”村民顾阿五就职的宁友薯业专业合作社,便是村内通过SC生产认证的企业之一。他告诉记者,如今,光靠着制作甘薯面,每年就能增加5万余元收入。
目前,该合作社带动了周边30多户农户参与生产和销售,帮助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家门口灵活就业。“今年,合作社进一步拓展宁波市场,将销售网点增至200多家,年销售额预计可达300万元。”宁友薯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海建说。
全链发展扬优势
开袋即食的甘薯年糕、可生食的水果甘薯……日前,全省甘薯新品种及全产业链技术展示现场会在位于长兴县泗安镇的长兴紫岭薯业合作社召开。
“这个甘薯种植基地是连片500亩‘非粮化’改造地块,2022年起,省农科院联合长兴县泗安镇二界岭村,充分发挥甘薯抗旱、耐瘠薄的特点,结合我省甘薯主导品种和两项主推技术,在此开展甘薯高产示范。”省农科院作核所(国家甘薯产业体系杭州综合试验站)专家吴洪列向记者介绍,眼下,基地甘薯最高亩产超过3000公斤,平均亩产达2000公斤。
2023年,在省农科院的技术支持下,合作社建成薯条加工厂,开始加工薯条,并把薯皮、残次薯、小薯等通过委托加工制成粉丝、白酒等产品销售,拓宽产业格局,以全产业链发展路径,实现加工增值2-3倍,亩产值破万元。
走进位于丽水市莲都区仙渡乡中农智康甘薯产业园的生产车间,自动装袋机正开足马力加速运转,工人们将包装好的甘薯干和甘薯片等番薯制品打包装箱。
“我们以甘薯干和甘薯片为主打的甘薯制品不仅口感好,而且选用便于销售的包装方式,很受外国朋友欢迎。今年,我们成功获得几笔外贸订单,进一步拓展了市场。”该负责人表示。
“以前,我们在外面打工,上下班路远,非常不方便。现在走路几分钟就能到上班地点,每个月能赚4000元左右,工作稳定还能兼顾家里的老人,很满足很开心。”仙渡乡张山后村村民俞大妈笑着说。
据介绍,自仙渡乡招引丽水市中农智康有限公司以来,当地逐步形成“加工企业+强村公司+共富合伙人+农户”的农产品统购统收机制,让近百名农民在家门口就业,“苗种产学研游”地瓜全产业链条初具雏形,每年可带动强村公司年增收130余万元,为农户创造家门口就业岗位近百个,临时就业岗位200余个。
“未来,我们强村公司将联合生产企业,进一步打通供应链和销售端,助推仙渡特色农产品破圈出海。”仙渡乡副乡长赵浏阳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