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报 要闻 A02 2024-11-161 2024年11月16日 星期六

农村信息报 数字报纸


A02版:要闻

小溪鱼孕育大产业

  □本报记者 李松 

  浙江素有“鱼米之乡”美称,据统计,我省八大水系自然水域共有鱼类104种,其中开展养殖的有63种。土著鱼类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金钥匙”,也是农民增收的“摇钱树”。11月15日,浙江土特产·土著鱼类保护发展工作会在新昌举行。会议提出,要部署实施溪流性鱼类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力争把“浙江溪鱼”打造成为浙江渔业绿色发展和乡村产业振兴的一张新名片。那么,如何挖掘土著鱼类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把“小溪鱼”真正转化为“大产业”?

  从“养”入手,坚持保护养护与开发养殖并重。近年来,浙江通过实施生态修复百亿放流行动、建立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一系列举措,在恢复水生生物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等方面取得了成效,但仍应看到,不少土著鱼种群数量正逐渐减少。因此做好“边保护边开发”的文章是任重道远。一方面,要以硬举措保护河流水域环境,加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落实八大流域禁渔要求,科学规范开展增殖放流;另一方面,要科技赋能,依托现有土著鱼类种质资源,加快选育出繁殖能力好、抗逆能力强、养殖效益高、具备产业化前景的水产新品种,着力攻关人工规模化繁育、集约化养殖技术、专用饲料和病害防控等关键技术,发展陆基圆桶、工厂化循环水等设施渔业,提升土著鱼养殖技术水平。

  “产”字当头,激发富民发展动能。随着老百姓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吃”的需求从“有得吃、能吃饱”正向“吃得美味、吃得健康”加速转变。土著鱼类作为滋味鲜美的宝贵食材和优质蛋白的重要来源,正越来越受到广大“老饕”的青睐。并且,与传统种植业相比,土著鱼的养殖效益更具优势。统计数据显示,我省溪鱼养殖每吨产值可达11万元,已成为山区农户增收致富的“金钥匙”。之江大地已经涌现出不少像“千岛湖鱼头”“开化清水鱼”这样广为人知的土著鱼品牌。要总结推广这些先进经验,加快推动土著鱼类育苗、养殖、加工、流通、销售等全产业链发展,建立土著鱼养殖技术规范和质量等级划分体系,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做大土著鱼市场蛋糕。同时要健全联农带农益农机制,让广大农户分享土著鱼产业增值收益。

  向“新”而行,开拓价值转化路径。“溪流渺渺净涟漪,鱼跃鱼潜乐自知。”一方水土,既能养一方人,也可养一方鱼。溪鱼不仅是当地的“土特产”,更是嵌入乡土的文化符号、寄托乡愁的重要载体、浓缩乡味的珍馐佳肴,往往能勾起人们内心深处与乡土的情感联结。因此要充分挖掘土著鱼类诗词歌赋、传说故事等文化内涵以及地方菜系、农家小吃等传统元素,开发特色菜品和预制食品,打造具有土著鱼类IP的渔事体验、农遗研学等消费新场景,提升土著鱼全产业链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