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稻合奏振兴曲
海宁“稻虾共作”铺就乡村致富路纪实
![]() |
![]() |
![]() |
![]() |
![]() |
□本报记者 丁佳味
稻在水中长,虾在稻下游。
近年来,海宁大力探索实施“稻田+N”新型种养模式,将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有机结合,实现“以渔促稻、稳粮增收、绿色高效”,走出一条致富新“稻”路。其中,海宁稻虾综合种养面积达2万亩,其中稻田养殖小龙虾约1.6万亩,养殖红螯螯虾约3000亩,亩均增收约2000元。
今年4月,海宁还推出稻虾价格指数保险,鼓励农户投保,当小龙虾市场价格低于保险价格时,保险公司按投保面积和跌幅比例启动赔付。目前,海宁市稻虾价格指数保险参保农户20户,承保面积4370亩,为该市虾农提供1092.5万元风险保障。
生态养殖 打造“绿色种养”新业态
金秋十月,稻浪翻滚,海宁市斜桥镇新农村稻虾共作养殖基地的稻田里,稻穗压弯了枝头,红螯螯虾挥舞着大钳子爬来爬去,一幅“稻虾共生”的新画卷。
“这种‘稻虾共作’模式比较环保,对我们养殖户来说,一田两收也增加了收入。”基地负责人沈雄健的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据了解,基地养殖的澳洲淡水龙虾,因为公虾钳子上有一抹火焰红,也叫作“红螯螯虾”,生长期短,肉质鲜嫩,出肉率高于小龙虾2倍以上,是世界名贵的淡水经济虾种之一。
据了解,海宁从2019年开始在斜桥镇新农村试验“稻虾共作”,水稻田为虾提供丰富的天然饵料和适宜的生长环境,虾的排泄物又为水稻提供有机肥,稻虾共生可以增强土壤肥力,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起到保肥和增肥的作用,实现良性循环。“稻虾共作”不仅提高了稻米和龙虾的品质,还增加了稻田的经济效益。“一只红螯螯虾长大要褪20多次壳,它褪下的壳和粪都是稻田的有机肥料,虾还可以吃害虫,所以稻田不需要打药施肥,产出的虾和稻谷都是绿色有机食品。”沈雄健表示。
近年来,斜桥镇依托“稻虾共作”新型生态种养技术,创建了“红链共富”稻田养殖红螯螯虾模式,引进海宁鸿海养殖有限公司“稻虾共养”项目,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由公司负责提供种苗、技术支持、回收成虾,解决养殖户的销售难题,拓宽产业发展渠道。2022年,斜桥镇新农村“稻虾共作”基地被评为省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该模式被列入全省十大稻渔种养模式典型案例。目前,斜桥镇“稻虾共作”推广面积近3000亩,累计为农户提供优质苗种4000余万尾,销售商品虾40多万斤,惠及低收入农户20多人,人均增收3万多元。
“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稻虾共作”结硕果。斜桥镇新农村基地作为技术模式试验与示范点,优选水稻品种“浙粳优1578”,经测产,亩均水稻产量达到678公斤、红螯螯虾产量突破90公斤,亩均产值1.68万元、亩均增效8000元,真正实现稻田种养“万元千斤”。
产学研“+” 创新“稻虾共作”新模式
在海宁斜桥镇祝东村鸿海养殖基地的标准化繁育车间,两排养虾标准池里水温适宜、清澈见底,一只只大虾在水中十分活跃,眼下整个车间养殖了20万尾红螯螯虾,主要用来育种。“我们采用工厂化繁育高品质精培苗,红螯螯虾对水质要求很高,水温以23至29摄氏度之间为最佳,人工繁育难度高。”基地负责人钱豪杰介绍道。
据了解,海宁鸿海养殖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致力于红螯螯虾人工繁育及养殖推广,并与省农科院水生所合作开展技术研究,历经五年,工厂化人工繁育面积从3000平方米增长至8000平方米,年虾苗繁育能力突破1200万尾。“我们选育出的新品系‘科鸿1号’已进入第五代,抱卵率提高57.68%,正积极推进国家级水产新品种审定,推广后可有效保障我市苗种供应需求。”钱豪杰说道。
海宁市从2003年开始引进推广红螯螯虾,养殖模式逐渐从池塘向稻田转变,于2020年开始全面推广稻田养殖技术模式。通过多年推广试验,红螯螯虾人工繁育技术不断优化,海宁市制定发布了行业首个红螯螯虾技术标准,通过标准化生产,农户的养殖成功率大幅提高。目前,海宁市300亩以上的规模养殖主体共有8家。
近年来,海宁市“稻虾共作”养殖模式推陈出新、不断优化,推广稻田“两段式”养殖,研究大规格商品虾越冬养殖技术,通过稻田大棚加温保温,实现商品虾多蜕壳1—2次,个体规格提高30%,并延长上市时间,实现“早出虾、出大虾”,还在“稻虾共作”基础上,升级打造“一稻两虾”新模式,引入罗氏沼虾养殖,有效助力集体经济与农户实现“双增收”。
稻咖文旅 奔向“乡村共富”新道路
秋高气爽,在金色稻田喝着咖啡钓小龙虾,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在海宁市长安镇兴城村,就有这样一处宝藏打卡地——“稻咖营地”。咖啡有了稻香加持,这样惬意的农村慢生活,令人向往。
“过去这里就是一片稻田,经济效益不高,2021年,我们对农田进行了土地流转和标准化改造,才有了今天的改变。”兴城村党委书记俞祖明介绍道。2023年,“80后”新农人郑焕强来到兴城村,承包了600亩农田打造“稻虾共作”基地,成为远近闻名的养虾能手。何时投苗、何时栽草、虾塘怎么肥水、密度怎么控制、池塘藻类生长情况、龙虾健康状况,郑焕强只看一眼水色,便能轻松判断,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
去年,郑焕强在村里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农民养虾致富。“今年我们产出了9万公斤小龙虾,亩均产值达4500元。”郑焕强说。
“稻虾共作”模式的成功推广,不仅带动农民致富,更为乡村旅游提供了有力支撑。为进一步提升“稻咖营地”的体验感,兴城村又利用千亩高标准农田的生态渠,新增了观光旅游小火车,并结合沿线打卡点,增加亲子互动空间,一路驶去,乘客可尽享稻田美丽风光。“接下来,兴城村还将进一步丰富‘稻咖营地’的旅游元素,如建设露营基地,游客除了可以喝咖啡,还能在夜幕下烧烤,尽享假日休闲生活。”俞祖明表示。
在海宁的多个乡村,稻田与虾塘已经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体验,感受乡村美景。“为助力村集体经济,基地还与村里约定对旅游收入二八分成,以每亩200元的资金支持乡村旅游发展。”郑焕强说道,今年国庆期间,基地日接待游客超1万人次,促进龙虾销售的同时也增加了村集体收入,带动村民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