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报 典型 A04 2024-11-021 2024年11月02日 星期六

农村信息报 数字报纸


A04版:典型

文章导航

让农业文化遗产“活”起来

青田“稻鱼共生”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本报记者 丁佳味 

  金秋十月,稻香鱼肥。在青田,水田里种稻,稻田里养鱼,一田两用、稻鱼双收,这种被称作“稻鱼共生”的种养模式已传承了1300年。

  近年来,青田深挖农业文化遗产的生态与文化价值,大力发展“稻鱼共生”“三大业态”,助推乡村全面振兴。2023年,青田县“稻鱼共生”面积6.54万亩,其中水稻平均亩产480公斤,田鱼平均亩产29.5公斤,稻鱼产业总产值3.04亿元,同比增长8.57%。

  “农遗+生态” 激活产业潜能

  作为我国第一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是怎样一种模式?

  在方山乡冯垟“稻鱼共生”基地,梯田层峦叠嶂,金黄色的稻穗随风起舞,游弋的田鱼仿佛山间跃动的精灵,穿梭在稻株间。

  “田鱼放入稻田,吃草除虫,成为稻田中的‘田保姆’,产出的粪便又可以肥沃土壤,提高产量,省工省力,增加生态效益。”基地负责人徐冠洪向记者介绍,在“稻鱼共生”系统中,水稻为田鱼的生长提供适宜的环境和饵料,可以减少饲料投入和鱼病发生;鱼吃杂草和害虫,鱼粪肥田,田鱼的来回游动,又增加了水体氧气含量,疏松了泥土,更利于水稻生长,实现稻鱼双丰收。

  13年前,徐冠洪开始从事稻鱼产业,创办了青田愚公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并不断创新,巧妙地利用田鱼在田间觅食等生活习性,免除了耕种、施肥、洒农药、除草等中间环节,节约生产成本,真正实现“稻鱼共生”有机循环。

  “‘稻鱼共生’系统对稻田、稻种、鱼种、水质、田间管理都有很高的要求,尤其是田鱼的养殖密度直接关系到产量,经过我们的大量试验,一亩稻田放养300—500尾100—200克之间的鱼苗最佳。”作为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传承人,徐冠洪致力于研究鱼与稻之间的平衡,实现高产稳产,提高稻鱼的品质和口感。

  近年来,他积极推动与科研院校合作,建立青田稻鱼共生科技馆和田鱼原种保护育苗基地,严格把控生产管理、生态环境,配套田鱼育苗池、孵化池、检测室等基础设施,蓄养和培育田鱼原种,孵化优质鱼苗,供基地和周边养殖。据了解,基地每年向全国各地供应青田田鱼苗8000多万尾,保证了田鱼品种纯正和品质稳定。“目前,我们正在收割晚稻,平均一亩田可产稻谷450公斤、田鱼150公斤。我们稻田产出的田鱼好吃又好看,可以卖到80多元/公斤。”徐冠洪表示。

  这几年,青田大力推动农遗产业扩容升级,统筹规划稻鱼产业发展布局,持续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和田鱼养殖规模,并在鲜活鱼真空包装、田鱼干深加工、农产品贴标等方面进行创新,帮助农民实现稻鱼米亩均增收近2000元。同时,借助浙西南首个农产品出口销售平台,开设农产品海外专柜、海外仓,让青田稻鱼米越洋出海。

  “农遗+文化” 激发文创活力

  在青田县方山乡根头村风吹稻浪工作室,满墙稻鱼陶瓷雕刻作品格外引人注目,各色瓷瓶摆件上的稻穗金黄饱满、颗粒分明,田鱼色泽艳丽、栩栩如生。“这是我以家乡的稻鱼文化为灵感创作的,既能体现青田石雕技艺,又能展现青田稻鱼文化。像瓶身上的稻谷每一粒都是立体的,精致美观,寓意又好,非常受欢迎。”工作室负责人、“90后”“新农人”林恩革介绍道。2019年,林恩革回乡创业,创新性地将青田石粉变废为宝,把青田石雕工艺运用到陶瓷创作中,还将“稻鱼共生”系统融入其中,创作出一系列稻鱼文创产品。耗时一年,他创作出26款“稻鱼之恋”文创产品,一经推出就成为村子的新名片。截至目前,根头村“稻鱼之恋”文创产品售出一万余件,共创收20余万元。

  在青田县方山乡龙现村,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到处是田鱼“游”动的景象。不仅“游”到陶瓷上,还“游”到动画里。

  近日,以农遗文化为灵感制作的首个农遗动画《青田小田鱼》,入选国家广播电视总局2023年电视动画重点项目,吸引了众多业界人士和动漫爱好者的目光。“《青田小田鱼》以‘稻鱼共生’为灵感,巧妙融入了青田的‘稻鱼共生’系统、石雕文化、华侨精神、咖啡文化四大人文特色,希望通过动画的方式,把中国农遗、中国文化传播出去。”青田县农业旅游发展投资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该作品不仅获得多项国家级荣誉,还在韩国釜山国际影视节目展全球提案大会上荣获特别奖,成功将“稻鱼共生”故事推向海外。

  近年来,青田积极打造“稻鱼共生”品牌形象,发布“稻鱼共生”系统LOGO及纪念邮票,推出“鱼多多”形象IP,把传统的农耕文化和乡村旅游相结合,持续举办“稻鱼之恋”文化节等具有文化气息的活动。“希望通过这些活动,让游客在参与中体会和了解‘稻鱼共生’系统的文化和历史底蕴,打响‘稻鱼共生’系统这个地方品牌。”青田县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农遗+旅游”

  擦亮乡村品牌

  金秋十月,正值晚稻收割季节,青田方山谷国际农遗研学营地里,孩子们一片欢声笑语。“一到周末或者节假日,成群的孩子从城市来到这里体验割稻等农事活动,以最本真的快乐感受农遗文化的魅力。”营地负责人杨小爱介绍。2019年,杨小爱归国创业,结合当地“稻鱼共生”传统农耕体验,打造集博览展示、野外互动、拓展训练于一体的方山谷国际农遗研学营地。截至今年9月,研学营地已接待1万多名学子,给村民们带来很多工作机会,也带动家乡旅游经济蓬勃发展。

  在近日召开的第18届中国义乌文化和旅游产品交易博览会上,青田一款名为“青田米咖”的特色文创咖啡因其创新做法和口感受到广大消费者喜爱。“米浆咖啡的推出是一次创新尝试,将咖啡与米浆结合,一上午就卖出500多杯。”青田农遗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晓访向记者介绍。据了解,咖啡中的米浆采用方山本地稻鱼米与一定比例的糯米配成,经过半小时打磨,细腻醇厚,保留大米本身的自然香气,与苦感较重的咖啡结合,口感独特。

  近年来,方山乡积极探索“美食+文旅”的融合发展之路,先后推出田鱼捞饭、田鱼炒粉干等美食,打响农遗风味特色品牌。同时,凭借乡村旅游资源禀赋,先后打造了农遗鱼悦坊、龙现村雪华villa民宿、农遗方山谷酒店、根头村有家客栈等项目,持续推进“农遗第一地”建设。

  当前,青田持续深化以“农业文化遗产”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开展“农遗保护日”和“稻鱼之恋”开犁节、丰收节等创意农业活动,形成农文旅融合、产学研一体的新型乡村旅游业态。此外,还通过重塑文明乡风、挖掘稻鱼文化、开发“农遗+”旅游线路等手段,深挖农业文化遗产内涵,将农遗公园、研学基地、民宿串点成线,打造青田旅游消费的文化标识,使“稻鱼共生”系统成为乡村旅游的“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