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提“颜值” 乡亲笑开颜
“塘头郑的收获在亭下奔波,村头的古樟上乌鹊通巢,阳光下辉映着新颜新风……”《共富塘头郑》村歌里的塘头郑,位于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罗埠镇,是一处恍若世外桃源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从落后村到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塘头郑的村民用了整整10年。白墙,黛瓦,马头墙;小桥,流水,稻花香。一条条整洁的乡村小道、一座座干净的农家院舍、一面面富有乡土气息的特色墙绘……走进塘头郑村,一幅赏心悦目的和美乡村画卷映入眼帘。
从臭水沟到碧玉带
“这几年村里变化非常大,环境越来越好,尤其是水质。你看看我们这里的水,清澈见底,这可不就是村歌里唱的‘天边的微光在七塘闪烁,环村的小河在桥下掠过’吗?”村民郑正宇说。
塘头郑村水资源丰富,共有七口水塘水系相连,总面积约100亩。其中,以郑大塘、塘碓头面积最大,峙垅水库和金兰水库放水后自东西两个方向流经该村。由于在水塘前头建村,村民又大多姓郑,因此该村得名“塘头郑”。
郑正宇的家就在湖莲镜塘旁边,10年前他最担心的就是下雨天。“那时候垃圾随手倒进水塘,水面上长满了水葫芦,导致水塘水位很低,水质也很差。”郑正宇说,当时家家户户门口都有露天粪缸,一到下雨天就容易满溢,污水全都流进水塘,“整个村子都是臭的,别说下水游泳,连洗脚都嫌脏。”
“水环境不好,问题出在岸上,根子出在基础设施、产业层次上。”在村党支部书记郑庆丰看来,优化水环境,既是民生所向,也是发展所需。2014年开始,塘头郑村积极打出治水组合拳,迈出环境治理第一步。拆露天粪缸、截污纳管、清理淤泥、修护岸、植绿化……随着治理水塘的战役打响,塘头郑村开始变样。
“现在水越来越清,儿时的水塘又回来了,周边几个村从嫌弃我们变成羡慕我们。”看着水质越来越好,郑正宇高兴地说。
对于一波碧水的追求,塘头郑人并没有止步。为引来活水,村里耗时3年,投资350余万元,实施水系一期二期工程,将流经的两个水库活水引入水塘,全面实现村内外水系连通。去年,塘头郑村推进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将历史和文化与水融合,布置沿线景观,让水系更加美丽。
从危旧房到幸福居
“大家知道中国山水画有哪几种分类吗?”前不久,首批市级文化特派员刘青青带领由5名浙大学子组成的“百生进百馆”金华市文化馆分队来到塘头郑村,在特色文化礼堂为20余名小朋友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美育课程。
黑瓦木檐、古色古香,这是刘青青对特色文化礼堂的第一印象。这座占地300平方米的特色文化礼堂是由4户农户闲置的老房改建而成。在塘头郑村,小巷里挂着近20张照片,记录着村容村貌从危旧房到幸福居的变迁。
村容村貌是乡村的“面子”。2021年,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塘头郑村开始进行危旧房整治和精品村建设,对村基础设施进行提档升级,在村庄“颜值”上做足文章。
白墙黑瓦、雕梁画栋,村里有一幢明清建筑风格的民居是村民刘如梅的家。“这是祖辈留下的房子,这么多年过去,房子有点破,墙体都倾斜了。”借着村里整治危旧房的契机,刘如梅一家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老宅进行了全面修缮。“现在住在这里很舒服,院子里种种菜,饭后村里散散步,日子过得很舒心。”刘如梅说。
摸清危旧房底数,拆除村民家房前屋后的私搭乱建物以及村里的危旧房,腾挪出新空间用于拓宽村里道路、规划停车位,建成“口袋公园”、休闲小广场、爱国教育广场、一坪菜园等一批休闲景点;对公共区域实施绿化美化,15名村民轮流负责村居环境管理;挖掘乡村文化底蕴,绘制具有村级特色的墙绘……通过“拆+建+绿+管”一系列组合拳,村里原本脏乱差的角落焕发出新活力。
村居环境升级的同时,经“一户一宅”规划设计,一幢幢新式小别墅拔地而起,有的还自带美丽庭院,村民们住进了幸福居。铁艺架上摆满了小盆栽,凉亭下沏一壶清茶,屋前的庭院是村民郑文献全家老少共享的“欢乐角”。“现在村民都很支持村里的建设和发展,我这个庭院所在的位置几年前还是邻居家的危旧房。”郑文献说。
从采菱图到爱莲说
秋风起,采菱忙,早晨6时,村民郑彩萍会划着菱桶进入菱塘深处,采摘成熟的菱角。菱角采到哪里,菱桶就“游”到哪里,只留下身后一道道波纹,一幅江南采菱图跃然而出。
2021年,塘头郑村积极响应罗埠镇党委政府“一村一品”“一村一产业”政策号召,与金华市农科院合作,引进了两角菱、四角菱和牛角菱3个菱角品种,规划了13亩水域,开始种植菱角。
“新鲜采摘的菱角生吃爽脆又甘甜,先送部分给村民尝尝鲜,其余的则送往本地农贸市场零售,或者留给游客品尝。”郑彩萍说,由于水深、水质、光照等条件都好,塘头郑的菱角平均亩产量在750公斤左右。
“我们村种植菱角的历史颇为久远,20世纪60年代,村里就开始利用宽阔的水域种植菱角,还办起一家稻米加工厂。”郑庆丰说,得益于丰富的水资源,菱角为勤劳的塘头郑人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在农村普遍还在使用煤油灯的年代,塘头郑村利用菱角带来的收益,率先为村里安装了照明用电。“这几年,种植菱角每年能给村集体带来近3万元收益。”
看着眼前成片的水塘,郑庆丰心里有了一幅新蓝图:种植莲藕。“我们村水质好、水域面积广,种植莲藕有先天优势,村里还有酿酒坊,可制作莲藕酒。”郑庆丰简单算了一笔账:按照亩产1000公斤计算,15亩水塘可产出1.5万公斤莲藕;如果2.5公斤莲藕可做0.5公斤酒,那么这片水塘种植莲藕最少能有12万元的收益。
“现在村居环境变美了,更重要的是想办法让村民的钱包鼓起来、村集体的底子厚起来。”郑庆丰说。
“村容整治+产业发展”,带来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阳光下辉映着新颜新风……”正如村歌里所唱,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画卷在塘头郑的绿水青山间徐徐展开。
吴璇 宋洁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