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报 论坛 A07 2024-10-121 2024年10月12日 星期六

农村信息报 数字报纸


A07版:论坛

瑞安创新机制破解垃圾分类难题

  瑞安市创新工作机制,建立相对科学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体系,以合作社模式破解“垃圾分类谁来做”课题取得了较好成效,连续三年荣获“省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优胜县”称号。

  深入调研,抽丝剥茧研究“垃圾分类为何难分”问题。瑞安市自2015年开始探索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在持续两个月对马屿镇梅屿垃圾中转站进行蹲点调查后发现,生活垃圾中易腐垃圾占总重量50%—70%、可回收物占总重量5%左右,而垃圾混合焚烧处理费用高、对环境危害大。相比城市,农村垃圾分类工作存在三个难题。一是“没习惯分”。分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二是“不知道分”。若参照城市垃圾分类做法,垃圾名目繁多,操作难度太大,会把垃圾混投,垃圾分类流于形式。三是“没经费分”。农民居住分散,垃圾回收设施不集中,垃圾收运和处理的成本明显高于城市,主要由县镇财政补贴,资金投入有限,乡村保洁员工资和转运、收贮、分拣等费用,没有长效保障机制。

  创新组织,以合作社模式破解“垃圾分类谁来做”问题。一是“一支队伍”干到底,建立环环相扣的运维队伍。2020年4月,借鉴拓展农村合作“三位一体”先行先试优势,率先在桐浦镇组建桐洁垃圾合作社,至2023年实现10个乡镇全覆盖,服务覆盖220个村社42万村民,分别占10个涉农乡镇村总数和常住人口的90%和84%。根据“一站一社一站长”原则,合理配备村级分拣员、处理站站长和合作社负责人。每村1-2名分拣员,负责所在村垃圾分类的“讲、拣、运、评”四项工作(负责入户宣传、二次分拣、分类运输以及对农户垃圾分类情况进行考评和监督);处理站站长负责垃圾分类处理设施设备运行管理,并对各村垃圾分类情况进行记录和评价;合作社负责人做好日常管理监督等工作。二是“一套设备”建到底,布局工艺先进的处理终端。以易腐垃圾就近发酵处理为核心目标,根据人口分布密度建成分类处理站17座、阳光堆肥房2处,配备易腐垃圾快速成肥机19台、粉碎压榨机1台,日处理能力75吨,基本满足近期处理需求;同时建成垃圾分类主题公园一处、易腐垃圾二次发酵有机肥厂2座,年处理能力1.2万吨。三是“一句方言”讲到底,推广贴近生活的宣传方案。以农民喜闻乐见的方言顺口溜、三句半、瑞安鼓词、文艺演出等方式开展宣传,因地制宜将“易腐垃圾”改称为“可烂垃圾”,将四分法简化为两分法,让村民易懂易分、印象深刻,重点讲清楚垃圾混合焚烧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提高村民参与垃圾分类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分拣员还通过奖励洗洁精、围裙、拖把、扫把等日常保洁用品,提高农户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健全机制,以科学的考核机制破解“垃圾分类怎么做”问题。一是“一张表格”督到底,建立系统规范的考核机制。出台《瑞安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建设细则》,聚焦分类处理站建设管理、合理选择处理工艺和设备设施、精准配置分类垃圾桶、落实专业服务队伍并明确职责、建立完善监管机制、强化宣传教育等六方面,指导乡镇(街道)和村级系统化推进垃圾分类体系建设,通过“户与户比、村与村比、镇与镇比”三级竞比机制,对考核结果优秀、良好、合格的村分别按每人每年100元、80元、60元的测算奖补资金,由乡镇(街道)统筹用于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日常运维、宣传、奖励,2023年共支出近2400万元。二是“一种方案”分到底,制定奋勇争先的分配机制。按照“劳动合作社”模式,制定“多劳多得”和“优劳多得”相结合的利益分配机制,即合作社收入减去水电费等运维成本后,60%作为“基础报酬”根据村社常住人口比例分配,40%作为“绩效报酬”根据各村垃圾分类考核的积分(结合易腐垃圾含水量、杂质成分等因素结算)比例分配。由宣传员兼任分拣员,严格考核监督,根据生活垃圾分类实际成效发放报酬和奖金,充分激发社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尤其注重在源头上下功夫,建立网格化管理模式,盯组盯户,通过入户拉家常、方言顺口溜两分法宣传、小礼品赠送、示范户带动、红黑榜定期公布等方法,让农户学会分、跟着分、乐意分,逐步培养农户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如桐浦镇,合作社成立前每天易腐垃圾收集量不到800公斤,2020年成立当年收集量为每天3吨,现在稳定在每天6吨左右,全镇80%左右的村民自觉做到精准分类。三是“一张蓝图”绘到底,推动服务体系不断深化提升。引导成立“联洁垃圾分类合作社联合社”,提供技术和管理咨询服务,指导和督促乡镇垃圾分类合作社规范运行。同时深化拓展垃圾分类合作社职能,在生活垃圾分类的基础上,探索农村人居环境物业化管理模式,拓展服务职能,建立健全“五个一”管理模式,为广大村民提供管家式贴心服务,致力打造“生态美、风尚美、人文美”的生态宜居和美乡村。

  本版稿件由省委农办秘书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