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报 深化“千万工程” 领跑乡村振兴 B03 2024-09-281 2024年09月28日 星期六

农村信息报 数字报纸


B03版:深化“千万工程” 领跑乡村振兴

文章导航

激活发展新引擎

  □本报记者 李松

  农田托管、代耕代种;农事体验、乡村研学;“星空经济”“体育经济”……近几年,在浙江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激活了乡村产业变革重塑、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引擎。

  如今,浙江乡村产业呈现蒸蒸日上的发展势头,2023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3978亿元。

  农事服务真当赞

  眼下,农事服务体系建设正在各地如火如荼地进行,为良种良技良法的推广提供了可靠路径。“我搞水稻育秧已经10多年了,培育的秧苗很壮实,用插秧机插秧后长得好,周边的种粮户相信我们的技术,都找我们供秧。”东阳市南市街道永福育秧中心负责人吴永福告诉记者,今年育秧中心因地制宜开展水稻二段式育秧,有效提升设备的利用率,为农户供秧1万余亩,比去年多了10%。

  记者了解到,东阳市率先成功创建综合性农业“机器换人”先行县,今年水稻机插面积6.3万亩,约为2021年1.8万亩的3.5倍,其中早稻机插面积1.88万亩,较2023年同期增长60.7%,水稻耕种收机械化率预计超94%。近期,该市利用农业设施设备报废、更新的契机,更新应用低耗高效拖拉机、乘坐式高速插秧机、植保无人机等高质量农机装备655台套。农业机械的钢铁洪流有效保障了当地粮食丰收,今年该市早稻平均亩产超450公斤,相较去年提升超8%。

  临海市则聚焦水稻、西兰花和柑橘三大特色产业,以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建设为抓手,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体系的变革重塑。目前,该市建成育秧中心9家,自动化、智能化粮食烘干中心14家,拥有联合收割机、大中型拖拉机、粮食烘干机等农业机械1500余台,其中插秧机已经实现“北斗”导航全覆盖。当地西兰花商品化穴盘育苗中心育出的商品苗应用已达3万亩。忘不了柑橘专业合作社建成了全省最大的柑橘产后数字化分选中心,分选效率较人工提高20倍以上。

  “到2025年,我们将形成以4个省级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6个区域性农事服务中心为基点,50个示范性专业农事服务站点为配套,覆盖‘全域、全产业、全链条’的农业专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县域‘5公里农事服务圈’。”临海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三产融合活力足

  沿着石板路漫步在义乌市后宅街道李祖村,处处透露着烟火气,颇具创意的小店随处可见,年轻人三五成群竞相拍照打卡。曾被称作“水牛角村”的李祖村蝶变成为年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的“网红村”。

  无独有偶。安吉“深蓝计划”创业项目将300余亩废弃矿山摇身一变成为网红打卡咖啡店,单日咖啡出杯量达8818杯,保持着全国单日单店咖啡销售量最高纪录。“我们卖的并不是单纯的咖啡,而是场景设计和情绪价值,为游客们提供一种理想的乡村生活。”“深蓝计划”主理人程铄钦告诉记者,乡村咖啡喝的是田园风景,是充满乡土风情的“定制特调”,游客好的正是这一口。

  乡村的多元业态正改变着人们对乡村的固有认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才入乡创业就业。据统计,截至目前,我省已累计培育乡村产业振兴“头雁”4454名、农创客7.46万名、现代“新农人”24.7万名。

  “体育经济”“避暑经济”“星空经济”……分外养眼的“绿水青山”,催生了诸多“金山银山”。今年暑期,丽水依托《黑神话:悟空》取景地优势,以景宁县大漈乡时思寺宣推为主线,结合辖区九县(市、区)文旅资源以及露营、水上桨板、足球联赛等各类趣味项目,打造“跟着悟空游丽水”主题线路,吸引大量游客前来体验高山避暑的乐趣,冒险岛、神龙谷漂流等水上项目接待游客约30万人次。安吉发布观星地图,江南天池、云上草原等20个观星点汇聚成了该县星空夜游的大版图,为游客错峰出行及“秋观星”特色游提供了新的目的地。

  乡村新业态的不断涌现,为百姓增收铺平了康庄大道。目前,全省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超2万家,农家餐厅餐位100多万个,从业人员32.7万人,2023年共接待游客3.6亿人次,营业收入达471亿元。

  品牌为王名气大

  今年4月,一则“金华一酒店推出‘猪景房’8888元一晚并赠送一头猪”的短视频登上热搜。该条视频所讲的“猪景房”是来自位于金华市婺城区的熊猫猪猪·两头乌国际牧场。在这里,游客可以隔着玻璃近距离观看两头乌小猪的生活,还能在退房时带走价值6000多元的一头猪,算下来实际房费在2000元左右。游客还可以参与喂养生猪、打扫猪舍,体验养殖生活,参观小猪从怀孕、哺乳、保育到育肥的全过程。

  该牧场占地1200余亩,是一家以世界级珍稀猪种金华两头乌为IP形象打造的复合型亲情互动乐园。自2021年8月开园以来迅速出圈,至今已吸引超200万人次参观,单日入园游客最高达1.2万人次。

  “两头乌全身只有两条后腿可以做火腿,其他部位升值潜力很大。我们想通过打造熊猫猪猪IP,以‘猪景房’等爆点进行创意引流,提升品牌价值。”该牧场运营总监高丽清向记者介绍。

  今年的省委一号文件提出要推动乡村“土、特、产”先行发展。“土”,是挖掘开发乡土资源;“特”,即打造乡村特色产品;“产”,要壮大乡村优势产业。除了熊猫猪猪外,全省各地围绕土特产优势产业,打造了一系列品牌爆款。杭州市着力擦亮西湖龙井“中国十大名茶之首”的金字招牌,凸显龙井之“特”,通过推出抹茶、茉莉龙井、桂花龙井等产品,将龙井一年一季的悠悠茶香拓展到了一年四季。常山县从“一颗小小的胡柚果”出发,持续推进新品种选育、新产品研发和多业态布局,市场竞争力持续提升,“双柚”特色品牌越来越亮。目前,常山县胡柚种植面积达10.6万亩,“双柚”(胡柚、香柚)产业总产值突破45亿元,相关从业人员约10万人,带动农民增收12亿元以上。

  截至目前,全省已梳理形成10条省级、46条市级、106条县级“土特产”全产业链条,单条产值在10亿元以上的“土特产”全产业链,上半年总产值超2000亿元。“我们将把‘土特产富’改革作为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深化乡村土特产‘百链千亿’行动,真正实现乡村靠‘土’而起、靠‘特’而兴、靠‘产’而富。”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