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报 深化“千万工程” 领跑乡村振兴 B02 2024-09-281 2024年09月28日 星期六

农村信息报 数字报纸


B02版:深化“千万工程” 领跑乡村振兴

文章导航

城乡融合新气质

  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梅林村的水稻丰收场景。(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蔡希师 张雅萌

  二十一年来,浙江在“千万工程”引领下,做深城乡融合发展这篇文章,走生产生活生态相融、改革发展成果城乡共享、城乡统筹发展的共富之路。如今的之江大地,山与海、城与乡绘就了一幅多彩多姿的美丽新画卷。

  下山搬迁奔共富

  “购物、出行都很方便,最重要的是再也不用担心雨季滑坡的问题了!”从庆元县百山祖镇桐梓村迁居至松源街道同心新村的叶忠,对新生活发出了由衷的感叹,“以前碰上刮风下雨,全家都得担惊受怕。现在住进小区新楼里,生活的幸福感变得很明显。”

  “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庆元县,历来是滑坡、崩塌及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多发区,当地山区群众因此饱受困扰。“为破解这一困境,庆元县累计投资30余亿元,相继在县城周边建成5个安置小区,共搬迁5万余人,仅今年上半年便有超过1300人迁进新居。”庆元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胡顺山向记者介绍,叶忠搬进的同心新村是全省最大的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和生态移民安置社区,占地面积600亩,现已安置近2万人。

  与叶忠一样“搬”出幸福感的,还有来自荷地镇黄洋村的村民叶小文,他和记者分享了下山后的生活——“以前在老家种香菇的收益只够基本生活,进城学习了装修技术后,现在一年能有20万元的收入,家里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搬迁不只是一次物理空间的迁移,更是对群众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与提升。”胡顺山介绍,近年来,庆元县深化“政产企社”联动机制,通过组织搬迁农民参加电商、水电工、厨师、保育师和来料加工等技能培训,提升就业能力,并引导企业、社会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搬迁农户就业,鼓励草根创业,多方面拓宽居民创业就业渠道。据统计,该县已累计提供就业岗位2万余个,搬迁农户人均收入超4万元,高出该县农民平均收入1.5万元以上。

  搬迁致富的故事同样发生在衢州市衢江区廿里镇继洲社区邱成坤身上。因为老家受制于乌溪江水库阻隔,过去一直属于贫困区域,生活极不便利。搬迁至新居后,现在他只需10分钟的车程便可到厂里上班,一年收入超10万元。

  记者从衢州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为了使库区群众下得来、稳得住、富得快,衢州以搬迁农民就业为牛鼻子,全方位构建“15分钟就业创业便捷服务圈”,通过开展技能培训、组织企业进村招工、招引来料加工企业等措施,及时解决库区移民的就业问题,让搬迁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好就业”“就好业”。截至今年5月,全市已建立29家零工市场(含服务驿站),为搬迁农民量身定制近1万个就业岗位,有效助力搬迁居民融入新环境。

  城乡提升惠民生

  城乡品质提升事关群众获得感、城市美誉度。

  永嘉,一座有着“八山一水一分田”独特地貌的小县城,辖区内既有自然环境优美的山区小镇,又有工业经济蓬勃发展的现代城镇。

  走进永嘉县岩坦镇源头村,群山如黛,碧水潺潺,宛如一幅精妙绝伦的山水画卷。自“千万工程”实施以来,该村“两委”干部与村民一起齐心协力,拆除违法建筑,清除污染源,建立智能垃圾分类回收系统,5天整治319间杂乱小屋,40天便让村庄实现华丽转身。

  “现在来我们源头村,呼吸的每一口空气都清新,有拍不完的美照!”岩坦镇源头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陈小静笑着说道,如今的源头村,已蜕变成为全国瞩目的“无废乡村”典范,村内干净整洁,村道平坦宽敞,民宿与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充满生机与活力。

  周六的午后,象山县泗洲头体育公园内的篮球场上,一群少年正沉浸在激烈的篮球对决中。这片场地,曾是一片被遗忘的废旧厂房,如今已被彻底改造,焕发出勃勃生机。就读于泗洲头中学的吴同学兴奋地表示:“自从有了这个崭新的体育场,我和同学每到周末都会来这一起打球。”

  入选2024年浙江省现代化美丽城镇创建名单的泗州头镇,近年来,结合镇乡发展规划和历史、人文要素,充分发挥文化与体育设施效用。

  作为“千万工程”的重要源起地,杭州市萧山区梅林村通过智慧管理系统和低碳发展模式,构建集“美丽乡村+数字乡村+共富乡村”于一体的乡村新图景,实现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舟山市定海区打破基础设施老旧、海绵化改造空间不足等制约因素,赓续红色根脉、保护生态物种、强化数智治水,系统打造东海云廊生态带、海岛古城文化带、定海湾区滨海带等,形成特色鲜明的空间新格局……

  今年上半年,全省1269个重大项目完成投资2012.37亿元、投资完成率78.4%;424个新建项目开工409个、开工率96.5%。“今年以来,我省深化‘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改革,指导各地探索规划‘留白’机制,按照‘定空间、不定用途’‘定空间、不定时序’‘定指标、不定空间’等方式,为乡村产业发展和乡村建设预留空间。”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省城乡提升改革试点稳步开展、多点开花,越来越多“点”上经验上升为“面”上工作,示范带动城乡提升工程向深里走、向实里走。

  公共服务增福祉

  在嘉兴,每天往返于市区与凤桥镇各村之间的101路城乡公交车,被誉为“开往春天的幸福班车”,在其行驶的20多年里,一路“见证”了城乡共富的发展变迁。

  “水蜜桃再好,也经不起磕碰。”嘉兴市南湖区凤桥镇三星村党委书记徐利军告诉记者,三星村是凤桥水蜜桃的核心产区。过去交通不便时,农户要挑着数十斤重的桃子步行前往城里销售,难免撞坏了外观、影响了品质。“千万工程”实施以来,通镇、通村的公路慢慢修好,农户可以搭乘101路公交进城卖桃,城乡公交也从站点、票价和班次等多方面进行了改革。“不只是村民进城方便,现在,越来越多的城里人更愿意乘着101路来村里观景、摘桃、吃农家饭了!”徐利军笑着说。

  而在嘉兴市秀洲区新塍镇火炬村的党群服务中心内,村民王玉宝在工作人员严朱凤的帮助下,几分钟就办好了基础医疗保险历年账户家庭共济业务。“一直想去镇上办理,但总是因为家里有事走不开,现在好了,在家门口就可以操作,真的很方便!”王玉宝笑着说。

  如此方便、快捷的服务,得益于秀洲区的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率先向村(社区)基层延伸,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每周二和周四,我们会派综合受理窗口的工作人员到村里集中受理业务,村民还可以联系村里红色代办人员或通过‘市民之窗’自助受理一体机办理。”新塍镇相关负责人介绍,结合村(社区)实际和群众需求,镇政务服务中心积极推进政务服务事项“就近办”,梳理第一批医保、社保等127项高频便民服务事项延伸至村级受理,真正实现了服务到家,便捷为民。

  针对偏远山区医疗资源匮乏、村民健康管理服务不足等问题,龙泉市大力构建“浙丽乡村好医”服务场景,依托数字化技术,为村民提供包括精准筛查预防、远程医疗咨询、智能化药物配送以及简化入院流程等全方位健康服务,实现山区健康服务的“高质量均衡化、广泛普惠化”。

  嘉兴和丽水龙泉是浙江探索特色城乡融合发展之路的生动缩影。

  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是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关键之举。2023年,我省明确了新的公共服务发展目标,致力于将原有的“七个有”标准全面升级为“七个优”,紧密围绕“幼有所善育、学有所优教、劳有所丰得、病有所良医、老有所康养、住有所宜居、弱有所众扶”七大核心领域,奋力推进高标准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的实施,力求为民众提供更加优质、全面的公共服务体验。

  2023年,浙江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80329元、40957元,分别连续23年和39年领跑全国各省区;城乡居民收入比进一步降至1.96,连续11年呈缩小态势。现今的浙江,正奋力探索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致力于打造农村产业蓬勃、乡村风貌秀丽、乡风民情淳朴、乡村治理和谐、农民收入殷实的“强”“美”“淳”“安”“富”新格局,不断开创城乡融合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