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里乡村新“颜值”
![]() |
![]() |
村道提升。 |
□本报记者 李军
国庆节临近,浙江的美丽乡村又“热”了起来,成为众多游客寻找“松弛感”的目的地。
乡村“热”的背后,与21年来全省上下接续深化“千万工程”、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密不可分。尤其是近两年来,浙江端稳绿水青山“金饭碗”,锚定“全域塑造整体大美、浙江气质的城乡风貌”目标,谋划实施和美乡村“三大行动”(农房改造、管线序化、村道提升),让农村人居环境再提新“颜值”、持续走在前。浙江“千村引领、万村振兴、全域共富、城乡和美”新画卷正美得更有活力、更有底气、更可持续。
再接再厉,吹响“冲锋号”
日前,记者开车行驶在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潘堰村平顺的村道上,路边一栋栋农房错落有致,远处连绵的丘陵美不胜收,秀美山水之间,浓郁的江南水乡气息扑面而来。
“今年8月,全省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推进和美乡村三大行动现场会在富阳召开。我们村正是这次会议的一个考察点。”潘堰村党委书记凌荣高笑着告诉记者,近年来,在“千万工程”指引下,村里循序渐进实施新一轮村庄风貌大整治,对原有农房进行微改造、精提升,引导村民打造美丽庭院,进一步提升了村庄整体气质,成为富阳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一个样板村。
从一村,观全域。潘堰村是浙江持续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一个缩影。
2003年以来,“千万工程”引领浙江高水平完成了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持续走在全国前列。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新征程上,如何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再提升,已成为重大而迫切的时代课题。
抓手何在?用行动见真章。“我们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千万工程’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对标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迭代推进新时代浙江‘三农’工作‘369’行动新任务,于去年提出在全省实施农房改造、管线序化、村道提升三大行动,全面勾勒现代版‘富春山居图’。”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召开了全省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推进和美乡村三大行动现场会,正式吹响全面实施“三大行动”、塑造乡村新风貌的“冲锋号”。
根据部署,“三大行动”各有侧重。其中,“农房改造”即推进自住房微改精提、古民居修缮保护、危旧房拆改整治、闲置房改造盘活“四房共改”;“管线序化”是指推进清废杆、清废线、多杆合一、多箱合一“两清两合”整治;“村道提升”则主要实施村内道路全面硬化、沿线彩化、节点亮化、配套优化“四化提标”。今年,全省计划完成各类农房改造10万栋,实现1000个行政村管线序化,推动2000个行政村村道提升。
各显身手,打好“试点牌”
“三大行动”涉及面广、攻坚难度大,必须坚持试点先行、示范带动。
浙江将实施“三大行动”与建设未来乡村、打造共同富裕美丽乡村带、历史文化古村落保护等工作有机结合,以试点先行带动全域实施。目前,2024年度浙江和美乡村三大行动试点县(市、区)名单已公布,共遴选出23个县(市、区)为首批试点。
记者发现,这些试点县(市、区)早已行动起来,在巩固提升中进一步探索形成标准创新、模式创新、机制创新等标志性成果和制度成果,努力把“三大行动”办成农民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好事。
在大美平湖,当地扎实推动农民建房品质化、农村杆线整洁化、乡村道路精品化。全市已累计完成高标准农房改造4.8万户,占到全市农户总数的55%;累计拔除废弃杆线1.2万根,实现乡村道路等级路率、乡镇通三级公路率达100%。
“当前,我们正以跻身全省首批试点为契机,加紧出台相关试点方案,持续深化‘三大行动’,让乡村更宜居、更美丽、更便捷。”平湖市农业农村局农村社会事业促进科科长陆也好告诉记者,今年全市力争完成各类农房改造1008栋,实现54个行政村管线序化,推动8个行政村村道提升,全市村道硬化率达到100%。
除平湖市外,绍兴市柯桥区在实施“三大行动”中也不断“上线”新亮点。记者从柯桥区农业农村局了解到,当地已累计提升改造农村公路570条,实施农村公路养护1.5万余公里,列养率达100%;77个村完成“三线”整治(电力线、通讯线、广播电视线)。值得一提的是,截至今年7月底,该区共完成各类农房改造1508栋,已完成今年年度任务的100.5%。
“我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起步早、举措实,在农村管线序化、村道提升、农房改造特别是闲置农房改造盘活等方面,亮点较多。我们目前正以全省首批试点为新起点,联合住建与交通等职能部门,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有序实施‘三大行动’三年行动计划,在农村环境整治的硬件提升上持久发力。”柯桥区农业农村局农村社会事业促进科科长相方说,力争到2027年,全区改造各类农房6000栋以上,50个以上行政村完成管线序化,推动110个以上行政村村道提升。
协同联动,共绘“新画卷”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民心工程。在“三大行动”的新“大考”中,必须认真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做到协同联动、群策群力,牢牢夯实群众基础,共绘和美乡村“新画卷”。
“近年来,我们村强化村企共建,构建乡村建设利益联结机制,村里的环境变美了,人心也更齐了。”乐清市大荆镇下山头村党支部书记高秀明告诉记者,这两年,像改造房屋外立面、管线序化、村道提升等新行动,村民参与的热情很高。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现在的下山头村,路更畅、房更靓、管线更有序,已成为当地拥有超高颜值、全新业态、美好未来的和美乡村。
在之江山水间,善于调动群众力量投身“三大行动”的下山头村并非个例。在具体实践中,浙江牢牢把握“千万工程”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的工作导向,充分激发村民的主人翁精神,为村庄人居环境提升赋能。
去年以来,仙居县横溪镇垟庄村充分激发村民改善环境的内生动力,村民踊跃报名、投工投劳,参与农房外立面改造,村子花小钱办大事,顺利晋升3A级景区村。
实施“三大行动”,光靠先期建设肯定不够,后期还要管好、运维好。近两年来,浙江多地既立足当下,又放眼长远,开动脑筋、创新思路,积极探索低成本、高质量,低投入、高成效,低维护、高标准的建管运一体的工作机制、技术方法和模式路径。
“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天台县,是典型山区县,目前全县村道总里程达1186.933公里。近年来,该县大力创新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建立了从“总路长”到“村级路长”的四级管理体系。自去年起,为提升村道养护水平,天台县将村道养护补助资金提高到每年每公里4500元。针对村道点多线长面广、管理难度大的问题,该县借助管养信息化平台,推进“智慧养护”,有力提高了村道的管养效率、降低了管养成本。
唯有行动,才是最好的开始。以“三大行动”为新抓手,推动乡村风貌大提升、基础设施大更新、生活条件大改善,实实在在提升农村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浙江将作出更多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