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溪湿地,永留下
□屐痕留处 卢江良/文
在我的心目里,有这么一个地方,它不是我的故乡,我也并未在那里生活过,甚至极少去光顾,但让我对它产生了深厚的感情……这个地方就是杭州西溪湿地。
2010年上半年,时任中国湿地博物馆馆长陈博君先生,邀我兼职为该馆参与创办并执行主编一份杂志——《国家湿地》。当时的我,正处于人生忙碌季,但鉴于陈博君先生系我多年文友,便硬着头皮接下了这份活。意想不到的是,这份活竟然持续了十多年。
在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我与美编、资深设计师陈伟先生精诚合作,召集王源源等一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撰稿人,每期精心策划跟湿地相关的重点选题,为西溪湿地打造了一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值得一提的是,在打理《国家湿地》之余,我与王源源女士还承担了《杭州全书·西溪丛书》中的两本——《西溪商贸》和《西溪梅文化》的编撰任务,前者通过介绍西溪商贸的起源、演变、活动、现状和未来,以及与生态、文化、旅游之间的齿唇关系,阐述其内在的文化脉络和对推动西溪发展和繁荣的重要性;后者综述了西溪梅花的栽培历史、种类、特色、历史上的分布及主要赏梅胜地和与历代名士的渊源等,通过“梅花”这个载体,挖掘和提炼了西溪湿地独特的地域文化。
说来惭愧,虽然我与西溪湿地有十多年的渊源,可前往的次数并不多,即便去了,也只限于中国湿地博物馆,其“三堤十景”和众多核心景点,尽管在纸面上浏览过无数遍,但于实地几无涉足。不过,这并不重要。经过长年累月对其图文的接触,这个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世外桃源”,不仅立体地呈现在了我的脑海里,它的角角落落,甚至点点滴滴,也都嵌入在我的记忆里,让我对它充满了无限情愫。
如果说,早在900年前的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宋高宗赵构面对“一曲溪流一曲烟”的西溪,还只是发出了“且留下”的感叹。那么,现今这个被著名诗人黄亚洲先生称之为“都市的诗与远方”的西溪湿地,终将“永留下”在我的心灵深处,构成我人生图景中不可或缺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