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和师傅”何以别样“红”
□本报记者 金国栋
今年以来,各地扎实推进现代“新农人”培育行动,从创制专项支持政策,到创新人才引育方式等方面,形成了强大合力,令人振奋鼓舞。日前,记者在云和县采访发现,该县在加快建设高素养“新农人”队伍过程中,把打造“云和师傅”品牌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来抓,创设“云和师傅”人才自主培育和认定体系,充分激发人才活力,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皆可出彩的浓厚氛围。
“破四唯”有强度。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无论从事何种职业,无论具备何种专业特长,只要肯学肯干肯钻研,只要拥有一技之长,就必拥有一席之地。云和县坚持唯才,出台“云和师傅”选拔培养管理办法,建立自主评价机制,设立“云和师傅”创新人才、精英人才、领军人才三个等级,对“云和师傅”实行技能等级分类认定,认定范围从原有单一的食用菌产业向种植养殖、传统工艺、乡村运营、农旅融合、电子商务等九大领域延伸,通过建立异地认证机制,在外百余名“云和师傅”也能享受云和当地的人才政策。
值得一提的是,云和县不唯学历、资历、年龄、奖项、论文等,不拘一格选拔“云和师傅”,突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实绩为导向,科学灵活采用一事一议等多种认定方式,“育”人才、“引”人才,进一步盘活了干事创业“一池春水”。
“指挥棒”有温度。人才评得好,方能用得好。云和县出台办法后,多名“新农人”表示倍感振奋。“想不到种地、养鳖的‘泥腿子’靠技能也能评上高层次人才,我们干农业有甜头更有奔头!”刚被认定为“云和师傅”精英人才的云和县清江生态龟鳖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卜伟绍忙着给农户传授技术,他与正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一样,能享受云和县E类人才待遇。体制机制顺,则人才聚、事业兴。
开放、包容、多元是云和人才新政的另一大特色,只要对社会有用,哪怕是一颗小小的螺丝钉,依然能成才。云和县还积极引导“让有为者有位、吃苦者吃香、实干者实惠”,让专注干事、潜心钻研的人才如鱼得水、脱颖而出,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乡村人才干事创业热情。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他们在火热的一线建功立业、在奋斗的人生中出新出彩。
“全链条”有广度。乡村人才不仅要评好、用好,更要服务好、保障好。云和县扎实做好人才分类认定与后续政策保障的有机衔接,坚持“人才政策上不封顶、人才服务没有天花板”的理念。“云和师傅”领军人才、精英人才、创新人才,依次纳入云和县D类、E类、F类人才管理,可享受相应层级的子女就学、落户安居、医疗救护、金融贷款等人才优惠政策及服务保障。同时,云和县在打通“云和师傅”人才“成长链”的基础上,加快构建县、乡(镇)、村(社)三级组织网络体系,强化农业科技人才和农村高技能人才培养,先后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援助中心等相关服务组织机构,成立了县级农民培训教育科室,建成云和雪梨、乡村民宿、山区渔业等三家特色产业田间学校,全方位提升山区高技能人才供给能力和质量。
星光不负赶路人,每个人都应该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也都应该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云和师傅”品牌创立20年,引领农村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实践,正是我省乡村人才振兴的一个缩影。我们坚信,在深入实施现代“新农人”培育行动中,一定会呈现更多更亮的乡村人才特色、全省示范性和全国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加快打造以人才振兴引领乡村全面振兴的浙江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