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报 新农人 新实践 A06 2024-03-231 2024年03月23日 星期六

农村信息报 数字报纸


A06版:新农人 新实践

张启天:龙灯制作 情有独钟

  □本报记者 丁佳味

  削竹篾、扎骨架、编龙头……这几天,第四代云和板龙舞非遗传承人张启天手上动作不停,一只竹制龙头骨架渐渐成型。

  今年76岁的张启天,是土生土长的云和人,小时候村里经常做龙灯,耳濡目染,他对龙灯制作产生了浓厚兴趣。从1981年开始学习制作龙灯,有着40多年板龙制作经验的他,手艺之精湛,闻名四里八乡。

  他对记者说,云和板龙是根据龙的传说形象制作的,“龙骨”以条状木板制作,所以称为板龙。云和板龙舞最早可追溯至元末明初,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在云和,每年春节迎龙、舞龙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很多人从小参与,成为一种情怀。“我们用舞龙的形式求得新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张启天说。

  “我们白龙山街道的祥龙,整体设计由张启天把控。为彰显祥龙特色,这次换上了用在汽车上的照明灯,在夜间灯亮时龙眼会更加炯炯有神。”白龙山街道高胥村村委会主任林乐文说,今年是龙年,舞龙活动也特别隆重。元宵节当天,这条别名“白龙山祥龙”的板龙,是张启天和他的团队加班加点赶制出来的,单是龙身就有128节,加上龙头和龙尾,长度达300米。

  张启天说,云和板龙制作工序考究,特别强调龙的精气神,糅合书法、绘画、剪纸等民间艺术和扎制编糊工艺于一体,表现手法丰富,包括锯、捆、扎、糊、画等20多道工序。

  “做龙头的竹篾必须挑选10米长以上的竹子,毛竹韧性要好,中间不能断,也不能有结,用它做出来的龙头骨架,才能活灵活现。”从选材到加工,张启天都亲力亲为,在每一处细节上把好关,还邀请当地有名的篾匠师傅一起上山,挑选最好的毛竹做龙头。“每道工序都马虎不得。”张启天说,最难制作的是龙的嘴巴,每一颗牙齿都要分明,既要有立体感,又要有弧度。

  “画龙的每一笔都有讲究,下笔不能太重,不然会把纸画破,也不能太轻,否则颜色会不均匀。”张启天说,龙是游走在云端的,因此龙身上布满了各种形状的云图案,其造型及色彩极为丰富。为了让龙灯文化传播得更远,他还对龙灯进行了改良和创新。比如,在龙身和龙头上采用LED装扮,使舞龙更加炫彩夺目,同时免去火烛隐患。

  2005年,张启天参与扎制的云和板龙在丽水国际摄影文化节龙狮大会上,荣膺“处州第一龙”称号。2022年3月,他扎的“梯田祥龙”,美不胜收,为云和梯田创建全国5A景区添光加彩;当年端午节期间,“瓯江蛟龙”表演震撼亮相,游弋在水面上的巨龙,通过央视节目,惊艳了全国观众。近年来,张启天还为崇头镇梯田游客中心展厅扎制板龙,用于展示云和板龙文化。

  40多年来,因为技艺精湛,每年春节都会受邀制作云和板龙。手上的老茧又粗又厚,见证了他对云和板龙技艺的热爱和传承。如今,许多村民慕名前来跟随张启天学习扎龙技艺,这让张启天欣喜不已,“更多的人参与到传统龙灯文化的传播当中,扎龙技艺定能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