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乡村人才振兴的“一池春水”
□本报记者 李军
乡村全面振兴,人才是关键。今年省委“新春第一会”将乡村人才工作纳入“三支队伍”建设总体部署,实施现代“新农人”培育行动,吹响了全面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冲锋号”,激发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新活力。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在“千万工程”引领下的21年,浙江创新实施“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目前,全省共有225.9万名乡村人才扎根广袤农村,近10年累计带动60余个乡村亿元产业从无到有、发展壮大。
打造引才“强磁场”
实施现代“新农人”培育行动,既要靠“育”,也要靠“引”。近年来,浙江积极架桥搭台,常态化开展农业农村“双招双引”,不断优化乡村营商环境,进一步释放乡村人才“乘数效应”。
3月20日,正值春分时节。走进位于安吉县天荒坪镇的“全球合伙人”众创空间,农创客们正在忙碌工作。
2022年,天荒坪镇结合余村及其周边村庄的产业发展实际,整合当地10万平方米创业空间、2万余平方米厂房、近6万亩竹林和农田,设立1亿元“余村产业基金”,启动了余村“全球合伙人”招募计划。“至今,该计划已落地项目50余个,吸引千余名青年人才就业创业。”余村党支部副书记俞小平告诉记者。
引天下英才而用之。天荒坪镇的生动实践说明,浙江乡村人才的“蓄水池”,“水源”来自五湖四海。而热衷引才的,远不止天荒坪镇一地。
2019年以来,杭州市余杭区通过出台招引政策、明确职能职权、强化培养激励等举措,向全国引育农村职业经理人,开启村庄运营模式助力乡村振兴。“我区目前共有28位农村职业经理人在职在岗,累计接洽引入项目95个,吸引投资2.28亿元,为助力村民增收、壮大村集体经济作出了贡献。”余杭区农业农村局科技教育科负责人章斌告诉记者。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近年来,浙江支持科研院校把实验室建在田野上,打造了平阳大黄鱼、象山虾蟹等科技小院59家,数量居全国第一。同时,积极布局农业科技创新高能级平台,累计建成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9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57个、省级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65家、农业高新技术企业1481家,大批高素质人才进一步在浙江乡村集聚。
乡村人才既要引得来,更要留得住。在乡村人才创业激励和服务保障上,浙江不余遗力。比如,浙江率全国之先出台农创客培育全方位扶持“政策包”,形成创业孵化、技术培训、金融服务等一揽子服务。今后,浙江还将全面落实好乡村振兴领军人才养老、医疗、购房、子女入学等各项待遇,助力解决后顾之忧。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以来,浙江还率先实施职业农民职称评审改革,打破户籍、地域、身份等制约,让更多的一线“土专家”脱颖而出。目前,全省共有318名乡村人才获得高级职称。
在实施现代“新农人”培育行动中,浙江提出不断完善人才引育、联农促富、服务保障、评价激励等四大机制,打通堵点全力支持各路人才在乡村逐梦,鼓励引导更多优秀人才到乡村就业创业、服务“三农”。
用好育才“指挥棒”
高素质农民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一支重要力量。然而,相较于城市劳动力,农村劳动力往往文化素质偏低、相关技能缺乏、专业培训不足。
多年来,浙江努力挥好悉心育才“指挥棒”,不断创新培训内容和形式,逐步构建起“省级农民大学、市级农民学院、县级农民学校、乡村田间学校和实训基地”的乡村人才培养体系。近10年来,全省累计培训高素质农民和实用人才280万人次。
雁行万里靠头雁,乡村人才振兴尤为如此。2022年,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在全国启动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浙江积极响应号召,依托浙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浙江农艺师学院,广泛实施“头雁”项目,加快培育乡村产业振兴人才队伍,形成了“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示范带动效应。截至目前,全省已培育部级“头雁”1600名、省级“头雁”1100名。
樊丹阳是宁波市海曙禾茂家庭农场负责人。2022年,她参加“头雁”项目后,受益匪浅。近3年来,该农场年均带动周边30余户农户增收,累计为周边粮农开展社会化服务面积达20万亩。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农创客是浙江乡村人才培育工作的“金名片”,近些年广受关注。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表示,我省自2015年启动农创客培育工作以来,现已有超6.2万名农创客扎根乡村。他们的年龄在45周岁以下,拥有大专以上学历,善于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创新性配置乡村各类生产要素,带动众多农民致富增收。
无论是“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还是“头雁”和农创客培育,只要效果好,就能形成现代“新农人”振兴乡村的燎原之势,为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高质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支撑。
今年起,“浙”支现代“新农人”队伍将更加壮大。记者从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浙江将每年统筹不少于2亿元省级资金,大力实施现代“新农人”培育行动,围绕农业生产经营人才、乡村实用技术人才、乡村社会治理人才等“十路人才”,打造“1111”乡村人才矩阵,以人才振兴引领乡村全面振兴。
树牢用人“风向标”
乡村人才,各有所长。只有树牢用人“风向标”,做到人适其岗、人岗互促,方能充分释放他们的潜能。因此,精心用才就成了浙江乡村聚才的制胜棋。
浙江的乡村人才队伍,少不了农村工作指导员的身影。2003年12月,浙江提出“从各级机关挑选一批党员干部下农村,基本实现全省每个行政村都派驻一位农村工作指导员”。自此,浙江精准调配干部人才资源赋能基层,农村工作指导员的选派单位从机关单位拓展到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选派人员从党政干部拓展到专业人才。
实践表明,人派得“对不对路”,关系到村子发展得好不好、快不快。为此,浙江多地想了很多妙招。在武义县,向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选派经理型指导员,向矛盾隐患村选派“老娘舅”型指导员。在绍兴市柯桥区,当地探索出“区统镇用、精准选配、专兼协作、组团驻村”的模式,累计派出农村工作指导员6300余名。目前,全省累计派出农村工作指导员48万余名,为浙江乡村全面振兴作出了积极贡献。
同样备受赞誉的,还有浙江的科技特派员制度。2003年以来,浙江把准各地经济发展脉搏,持之以恒贯彻落实科技特派员制度,一批又一批科技特派员深入农村开展科技服务,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添智助力”。截至去年,省市县共联动派遣科技特派员3.9万人次,实施科技项目4700余项,助力农民增收超63亿元、企业增效超45亿元。
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离不开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干部铁军。2020年以来,全省农业农村系统持续推进“三联三送三落实”服务活动,组织千余支服务队走进广袤乡村,开展定点联系、组团服务,帮助广大经营主体纾困解难。
春风又绿江南岸。新的一年,浙江继续深化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围绕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建设,下好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全盘棋”,持续激活新红利、塑造新优势,加快打造以人才振兴引领乡村全面振兴的浙江样板,为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贡献现代“新农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