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吹响现代“新农人”培育“集结号”
□本报记者 李松
本报讯 3月21日上午,全省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建设部署推进会在杭州举行。记者从会上获悉,我省将全力建设千名“浙农英才”、万名“头雁”、十万农创客、百万“新农人”“1111”乡村人才矩阵,打造以人才振兴引领乡村全面振兴的浙江样板。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王通林在部署推进会上作交流发言,并在当天下午的新闻发布会上回答记者提问。
近年来,浙江乡村人才振兴工作成果丰硕:率先实施职业农民职称评审改革,318名乡村人才获高级职称;年均培训高素质农民和实用人才28万人次,全省乡村人才总量达225.9万,形成了一批衢州月嫂、松阳茶师等产值过亿的农民培训促富品牌;超6.2万名农创客在广阔乡村大显身手,带动超百万名农民增收致富。
接下来,我省将集成多项政策、出台多维举措,大力培育具有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新创意、新风貌等现代化特质的“新农人”,引育农业农村科技、农业生产经营、乡村电商促富、乡村农旅发展、乡村实用技术、乡村规划建设、乡村文化艺术、乡村公共服务、乡村经营管理和乡村数字化等“十路人才”。具体从四个方面发力。
壮大乡村人才队伍。实施“浙农英才”计划,依托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平台,遴选培育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全力争取国家项目,育强产业振兴“头雁”。推动农创孵化平台县域全覆盖,建设100个农创园、500家农创客共富基地,育优农创客。实施百县百场招才引智、百校百园培树提质、百团百企联结赋能“六百”计划,育好现代“新农人”。
提升乡村人才能级。健全培训机构准入、认定、评价和退出全周期管理机制,优化省级农民大学、市级农民学院、县级农民学校、基层农民田间学堂“四位一体”培训体系。推动涉农院校回归“三农”人才培养主责主业,重点支持50所乡村振兴优质校建设。实施基层农技人员素质提升工程,每年培训基层农技人员6000人次以上。(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优化乡村人才生态。统筹实施农村工作指导员、科技特派员制度,深化乡村教师、乡村医生支持计划等引才工程。推广“专业技能人才+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模式,实现山区26县乡镇、乡村振兴重点帮促村“共富工坊”全覆盖。强化“论文写在大地上”导向,打破学历、资历等壁垒,支持农民申报高级职称。创新乡村人才评价使用机制,定期选树推介先进典型。
先行引领开题破局。按照构建分类型分层次个性化培训体系要求,培塑首批25家示范性培训机构,带动100家培训机构建优建强。推广“培训+产业+品牌”发展模式,培育认定首批25家示范性品牌,引领打造100个产值过亿“浙农智富”品牌。明确农创客培育标准、认定标准和评价标准。依托人才振兴先行县创建,布局建设30个以上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发展集聚区,为打造乡村振兴浙江样板汇聚起磅礴的人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