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节不等人 春耕备耕忙
![]() |
蔬菜育苗 |
编者按: 春寒料峭,生产先行。广大农民朋友抢抓农时,开展春耕备耕。今年各地在农业生产上采取了哪些政策措施?用上了什么新科技?春季农资供应是否有保障?围绕这些问题,本报记者开展了采访。
政策赋能护春耕
□本报记者 周文佳
忙春管,备春耕。
在海宁市林源油菜籽专业合作社的油菜生产基地,油菜已进入春季管理关键期。“我们合作社是全省最大的油菜制繁种基地,今年种植油菜3200余亩,比去年增加1000亩。国家政策给力,油菜生长健壮,我们对生产充满信心。”望着郁郁葱葱的连片油菜,基地负责人金国飞满脸喜悦地说,去年合作社投资1300余万元,开展省级良种繁育基地项目建设,新增了油菜精选生产线,种子烘干能力增加了120吨。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省里补贴了200万元,市里也有配套资金,合计补助近50%。
海宁市农作物技术服务站站长刘银萍介绍,在规模油菜生产补助上,今年海宁在省补每亩120元的基础上,每亩再配套补助80元,即对全年稻麦油复种50亩(含)以上的规模化主体(含制繁种),按实际油菜种植面积给予每亩200元直接补贴。部分镇、街道也出台了配套政策,对实施规模油菜种植、油菜机械化生产等,给予每亩80—200元不等的叠加补助。
同样享受政策利好的,还有新昌县羽林街道东乡家庭农场。记者来到该农场采访时,挖掘机正在一片荒地上卖力地清除杂草。农场负责人黄叶东感叹道:“这20亩地已荒废多年,如今能‘活起来’,多亏了补助资金支持,还有农技专家帮忙指导。4月之后,这块地就能种上水稻了。”
为加快整治撂荒地,新昌县组织镇(街道)、村干部进行全面摸排、建立台账,同时利用微信群、浙政钉等开展耕地保护、种粮政策宣传,激发群众种粮热情。截至目前,全县已完成复耕316余亩、复种250余亩,预计4月底前全面完成复耕990余亩的撂荒地复种任务。
绍兴市农业农村局种养业管理处副处长张凯介绍,今年绍兴市还制定了《关于加快推动“三农”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该政策涵盖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等内容,明确今年全市粮食生产继续实施规模种植补贴不低于每亩160元,同时,各区县补贴政策在此基础上还将进一步优化。
杭州市也用“真金白银”的投入,引导当地农民多种粮、种好粮。在西湖区,连片种植粮油作物50亩(含)以上的种植主体,可享受油菜每亩320元、小麦等春粮每亩220元、紫云英等绿肥每亩150元、水稻每亩约300元的补贴;在临平区,粮油实际收获总面积50亩以上的规模主体,最高可按水稻每亩550元、小麦每亩300元、油菜每亩450元进行补助等等。
记者从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今年我省将继续完善粮油生产扶持政策,实施粮油种植大户直接补贴、加大粮油生产社会化服务支持、完善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建立健全产粮大县利益补偿机制,继续落实粮食收购和订单奖励政策,严格执行省定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等,确保各类政策直达快享。
科技助力抓生产
□本报记者 丁佳味
“今年,我们第一批稻种2月23日就进入暗室开始催芽,目前陆续转入练苗阶段,这第一批水稻秧苗3月中下旬就可以入田机插了。”近日,东阳市画水正伟农事服务中心负责人蒋正伟告诉记者,该中心通过机械化培育水稻秧苗,今年培育早稻秧苗可种植早稻4500亩左右,其中自家农场种植早稻2500亩左右,向外承接早稻秧苗订单2000多亩。结合育秧“1+N”技术模式,该中心全年培育水稻秧苗可种植水稻2万余亩。
今年,东阳市计划种植早稻6.2万亩,同比增加10.7%。全市16家水稻育秧中心已陆续开展育秧服务。
春寒料峭,在嘉兴安信数字化育秧工厂里,却是一番火热景象,新型农机设备替代人工播种、嫁接、植保等程序,正有条不紊地运作着,育秧大棚内,各品类秧苗整齐排列在育苗盘里。“我们自主研发的精量智能播种机和智能嫁接机器人,可节约劳动力95%以上、种子15%以上,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育秧工厂负责人李敬泉介绍,从正月初三开始,他们每天有十多万株秧苗发出去,主要是西红柿苗和西瓜苗。从去年11月至今,工厂已累计接到1200万株种苗订单,涵盖瓜类、豆类、茄果类等10多个品种,1500多个苗床持续处于满负荷使用状态。
据介绍,安信数字化育秧工厂通过物联网、数字种苗管理、自动循环温室、环境风能等数控智能平台,打造了从一粒种子到一株秧苗的全自动生产线,不仅可确保种苗存活率在99%以上,还打破了时间制约,抢得先机。“比如甜瓜,3月1日大棚秧苗种下去,大约5月底到6月初能成熟,这就是优势。”李敬泉说。
在桐乡市濮院镇大圣果园葡萄种植基地,负责人沈金跃正向葡萄种植户介绍施药机械的好处。“它在半小时内可给5亩地喷药,效果比人工还要好。”沈金跃说,施药机械可节省八九成人力成本,且大大减少了施肥时间,为春耕生产助力不少。在相关优惠政策的支持下,沈金跃还购置了除草机、旋耕机等生产设备。
近日,省农业农村厅下发了《关于切实抓好春耕备耕工作的通知》,指出要立足实际,切实抓好春耕备耕,积极挖掘早稻生产潜力,推广优质早稻品种,分作物开展技术指导,并及时发布了今年的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
春季农资有保障
□本报记者 杨怡
保障农资供应,是打好春耕生产第一仗。这几天,在位于义乌市义亭镇枧畴村的义宝农庄育秧大棚内,负责人冯泽宝忙得不可开交。今年,他不仅要为自己种植的3000亩早稻培育秧苗,还要为10余位种粮大户提供育秧服务,育秧量较去年增加1000多亩。
“我们的早稻品种主要以‘金早645’为主,占整体育秧量的60%左右。”冯泽宝告诉记者,该品种整体抗倒伏性较好,产量也高,去年亩产大约在480公斤,“今年打算冲击一下500公斤。”他笑言。
“我们在前期开展了种子供需调查,督促农户抓紧订购水稻良种。此外,还安排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提供技术指导服务,确保春耕工作顺利开展。”义乌市农机推广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今年第一批水稻秧苗大约再过20余天就可以机插了。
今年,义乌市计划种植早稻3.9万亩,约需早稻商品种31.7万公斤。目前,该市种粮大户订购早稻种子总量已超过26万公斤。
在湖州市吴兴区灵粮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记者看到工作人员正抢抓农时,积极开展耕地、除草、施肥。“为不耽误春耕播种,春节前,农场就已进行场地清理和育苗盘消毒。”公司负责人邹鹰翔介绍道,“这次育苗的种类很多,不少是市里推荐的一些新品种,希望通过多品种种植,保证农场一年四季可以采摘。”
“我们将春备耕与‘三联三送三落实’活动相结合,组织技术人员开展春耕备耕服务指导工作,重点做好品种推荐以及对小麦、油菜及速生蔬菜等的生产指导。”湖州市农业农村局农田种植业处工作人员介绍。
春备耕期间,是农资需求旺季。连日来,在位于乐清市乐成街道的浙江丰年农资有限公司农资储备仓库,工作人员马不停蹄地将化肥、农药一一搬运、装车,送往80余个农资网点,通过销售网点,送到千家万户。
“春节过后,这里几乎每天要拉走十几车农资。”该公司副总经理潘阿龙介绍,为保证春耕生产农资供应,他们从去年底便着手储备肥料、农药和地膜等物资,满足农民生产需求。
记者从当地供销部门了解到,今年乐清采用“集中分配+直供配送+网点销售”的模式,积极协调化肥、农药等农资商品的采购和调运,确保农资供应充足有序。
记者从省农业农村厅获悉,为确保春耕农资供应充足,我省加强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的需求调度,并与相关部门联合监测农资行情。据估算,今年全省主要春夏播作物需商品种量1257.48万公斤,已备种量1521.22万公斤,备种量足质优价稳;春耕化肥需求约55万吨,省内经销商已备货约75万吨;小麦和油菜防治用药到位率达到100%。